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体育情境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张 华
【机构】 四川省乐至县大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提高。笔者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进行相关素质教育训练,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初中体育;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模式教学, 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创建一定的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模式,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发挥空间, 以身体练习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展开为主线, 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相关素质教育训练,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一、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准备部分
体育课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进行某一运动项目训练时, 避免因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所采取的措施。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从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中解脱出来, 力求身体与心理的协调统一, 在优美快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课的学习。情境模式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教师进行引导, 也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如下面的一个准备部分的例子, 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设置的一节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 发展学生的耐力, 使学生尽快融入体育课堂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勇敢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设置情境参与者: 体育教师; 班级体育课代表; 全体学生。
设置方法: 在上节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教师就提出了本次课的初步构想。体育委员征求全班同学意见, 并加以整理, 在上课前20 分钟交给体育教师, 教师进行课前布置。
器材准备: 400 米跑道, 灰斗一个, 标志物若干。
情境: 教师在跑道上放置一些简易的障碍物, 画出一些图形, 代表高山、小河、独木桥, 并告诉学生:“同学们, 欢迎你们来到红军前辈们走过的长征之路, 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辛。我要求大家越过‘高山’、跳过‘小河’、走过‘小桥’, 并且要完成两圈的任务到老师这里报道, 前十名到达我这里的就是我们的英雄。”同时在各个障碍处有一名学生作为监督员, 要求同学们不要当逃兵。这样一堂简单的情境教学就诞生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慢跑练习,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建就成了一个趣味性练习。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400 米跑道,而是一堂有声有色的军事训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更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逐渐进入体育课的学习。我们在增加练习难度的同时, 也完成了增加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练习, 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的优化转移, 有利于下一章节的学习。
二、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基本部分
1.情境模式的创建应结合教学实际。我国的基础教育,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观念不同, 而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地区体育设施齐全, 师资水平较高; 有的地区却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又导致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发掘素材大胆地进行创新与尝试, 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具体表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要求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无疑对当代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体育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练员向科研者的角色转变, 进行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2.情境教学要因时制宜。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也应因季节的变
化来选择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 适时而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也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化, 根据气候的不同来设计情境教学模式。如在春季,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 可加强学生的柔韧、速度等素质练习, 设置与春季有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融入绵绵春意之中。而在冬季, 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耐力, 可着意创建各种耐久跑的情境。如下雪时可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 在奔跑嬉戏中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季节, 根据不同的气候科学设置不同的课堂内容, 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具体体现。
3.情境模式教学应注重“健康第一”, 重视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存在。情境模式教学应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倡导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克服一个又一个主、客观困难的同时, 又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如在发展以学生的弹跳能力为主、学生协调能力为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妨创建一个名为“金色池塘”的教学情境。具体方法如下: 在一个10 米×10 米的场地内, 用粉笔( 跳绳) 画出( 摆出) 许多叶子的图形, 叶子的形状要包括三种, 按照学生弹跳能力的大小进行设计“叶”间的距离。那么一个落满“树叶”的金色池塘就布置好了,而学生则成了一个个快乐的“小青蛙”。“小青蛙”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 要双脚从一个“叶子”跳到另一个“叶子”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弹跳能力进行选择树叶之间的距离, 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规则是:不准落进“水里”。通过这一情境教学, 既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练习氛围, 增加了练习兴趣, 更是在激烈竞争的比赛中发展了学生的弹跳与协调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体育情境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个教学案例, 是体育教师借用语文课中的一篇课文情境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这位教师依据学生刚刚学过的《山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的特点, 组织了一堂名为“郊游”的课堂情境, 设置了草丛、高山、树林等练习情境。学生在草丛中练习翻滚与跳跃, 在树林中奔跑与追逐, 在高山上攀爬与冲刺。这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堂,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多项运动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高尚情操。因此, 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关情境都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如在接力练习中增加英语接龙、成语接力, 在障碍耐力中设置特别的文化情境??如果能与文化课程很好地结合, 体育课不仅能被学生接受, 而且各科教师也应该是更加支持和赞同的吧!
三、情境教学模式下的结束部分
1. 情境教学结束部分的创建应尽量与整堂课的氛围相一致。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 应与课的主体氛围相一致。如果课的主体部分是与大自然相关的, 那么最后的放松练习则可以是配合音乐的“草原漫步”等。
2.情境教学的结束部分应注重教学效果的加强。
采用情境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区别对待,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最好的发展。情境教学模式下的结束部分, 更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分放松的同时进行教学效果的强化, 使得人人都有“成就感”, 都能品尝到体育课堂带给他们的信心与快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打下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情境教学模式下的放松部分不拘泥于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有利于健康的活动情境, 都是可以采用的。
【关键词】 初中体育;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模式教学, 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创建一定的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模式,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发挥空间, 以身体练习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展开为主线, 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相关素质教育训练,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一、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准备部分
体育课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进行某一运动项目训练时, 避免因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所采取的措施。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从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中解脱出来, 力求身体与心理的协调统一, 在优美快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课的学习。情境模式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教师进行引导, 也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如下面的一个准备部分的例子, 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设置的一节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 发展学生的耐力, 使学生尽快融入体育课堂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勇敢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设置情境参与者: 体育教师; 班级体育课代表; 全体学生。
设置方法: 在上节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教师就提出了本次课的初步构想。体育委员征求全班同学意见, 并加以整理, 在上课前20 分钟交给体育教师, 教师进行课前布置。
器材准备: 400 米跑道, 灰斗一个, 标志物若干。
情境: 教师在跑道上放置一些简易的障碍物, 画出一些图形, 代表高山、小河、独木桥, 并告诉学生:“同学们, 欢迎你们来到红军前辈们走过的长征之路, 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辛。我要求大家越过‘高山’、跳过‘小河’、走过‘小桥’, 并且要完成两圈的任务到老师这里报道, 前十名到达我这里的就是我们的英雄。”同时在各个障碍处有一名学生作为监督员, 要求同学们不要当逃兵。这样一堂简单的情境教学就诞生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慢跑练习,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建就成了一个趣味性练习。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400 米跑道,而是一堂有声有色的军事训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更能使学生从心理上逐渐进入体育课的学习。我们在增加练习难度的同时, 也完成了增加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练习, 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的优化转移, 有利于下一章节的学习。
二、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基本部分
1.情境模式的创建应结合教学实际。我国的基础教育,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观念不同, 而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地区体育设施齐全, 师资水平较高; 有的地区却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又导致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情况更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发掘素材大胆地进行创新与尝试, 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具体表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要求体育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这无疑对当代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体育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练员向科研者的角色转变, 进行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2.情境教学要因时制宜。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也应因季节的变
化来选择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 适时而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也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化, 根据气候的不同来设计情境教学模式。如在春季,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 可加强学生的柔韧、速度等素质练习, 设置与春季有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融入绵绵春意之中。而在冬季, 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耐力, 可着意创建各种耐久跑的情境。如下雪时可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 在奔跑嬉戏中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季节, 根据不同的气候科学设置不同的课堂内容, 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具体体现。
3.情境模式教学应注重“健康第一”, 重视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存在。情境模式教学应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倡导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克服一个又一个主、客观困难的同时, 又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如在发展以学生的弹跳能力为主、学生协调能力为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妨创建一个名为“金色池塘”的教学情境。具体方法如下: 在一个10 米×10 米的场地内, 用粉笔( 跳绳) 画出( 摆出) 许多叶子的图形, 叶子的形状要包括三种, 按照学生弹跳能力的大小进行设计“叶”间的距离。那么一个落满“树叶”的金色池塘就布置好了,而学生则成了一个个快乐的“小青蛙”。“小青蛙”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 要双脚从一个“叶子”跳到另一个“叶子”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弹跳能力进行选择树叶之间的距离, 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规则是:不准落进“水里”。通过这一情境教学, 既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练习氛围, 增加了练习兴趣, 更是在激烈竞争的比赛中发展了学生的弹跳与协调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体育情境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个教学案例, 是体育教师借用语文课中的一篇课文情境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这位教师依据学生刚刚学过的《山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的特点, 组织了一堂名为“郊游”的课堂情境, 设置了草丛、高山、树林等练习情境。学生在草丛中练习翻滚与跳跃, 在树林中奔跑与追逐, 在高山上攀爬与冲刺。这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堂,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多项运动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高尚情操。因此, 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关情境都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如在接力练习中增加英语接龙、成语接力, 在障碍耐力中设置特别的文化情境??如果能与文化课程很好地结合, 体育课不仅能被学生接受, 而且各科教师也应该是更加支持和赞同的吧!
三、情境教学模式下的结束部分
1. 情境教学结束部分的创建应尽量与整堂课的氛围相一致。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 应与课的主体氛围相一致。如果课的主体部分是与大自然相关的, 那么最后的放松练习则可以是配合音乐的“草原漫步”等。
2.情境教学的结束部分应注重教学效果的加强。
采用情境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区别对待,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最好的发展。情境教学模式下的结束部分, 更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分放松的同时进行教学效果的强化, 使得人人都有“成就感”, 都能品尝到体育课堂带给他们的信心与快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打下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情境教学模式下的放松部分不拘泥于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有利于健康的活动情境, 都是可以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