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作者】 黄 进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第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品德与社会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广泛传播,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其与其他课程一样,共同承担起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呢?
一、创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鉴于小学生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品德与社会性大部分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双眼观察社会,用心灵感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时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提出贴近于生活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探究,使学生形成具有特殊价值的品德和社会性。教师要从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动。比如,我们在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只有懂得交通安全知识才能远离交通事故,才能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那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呢?”此时有很多学生都举起手来,纷纷抢着回答问题,一下子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牢牢掌握交通安全知识。
二、创立社会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中,可以适当创立一些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社会情境,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美好品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汲取生活常识的课程,书本中的知识也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客人到我家”这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主人和客人,在表演过程中学习文明礼貌用语,并学会待人处事的道德观念。
三、创立实物演示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眼前的实物越直观越形象,就越容易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在最短时间内接收信息,因此利用直观的实物演示的教学方法,能更快地传递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创立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情绪的艺术形式,具有愉悦身心的优势,利用音乐形式进行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孝敬父母”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曲,将学生快速带入浓浓的亲情氛围中。
五、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就是通过让小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观察、游戏、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性的道德能力。教师应采取以图形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上要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并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放手和放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比如在学习“我是谁”时,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充分感受不同角色所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这种情境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社会道德观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其受益终身。
总之,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广泛传播,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其与其他课程一样,共同承担起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呢?
一、创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鉴于小学生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品德与社会性大部分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双眼观察社会,用心灵感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时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提出贴近于生活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探究,使学生形成具有特殊价值的品德和社会性。教师要从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动。比如,我们在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只有懂得交通安全知识才能远离交通事故,才能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那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呢?”此时有很多学生都举起手来,纷纷抢着回答问题,一下子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牢牢掌握交通安全知识。
二、创立社会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中,可以适当创立一些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社会情境,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美好品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汲取生活常识的课程,书本中的知识也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客人到我家”这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主人和客人,在表演过程中学习文明礼貌用语,并学会待人处事的道德观念。
三、创立实物演示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眼前的实物越直观越形象,就越容易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在最短时间内接收信息,因此利用直观的实物演示的教学方法,能更快地传递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创立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音乐作为一种净化情绪的艺术形式,具有愉悦身心的优势,利用音乐形式进行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孝敬父母”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曲,将学生快速带入浓浓的亲情氛围中。
五、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就是通过让小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观察、游戏、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性的道德能力。教师应采取以图形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上要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并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放手和放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比如在学习“我是谁”时,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充分感受不同角色所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这种情境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社会道德观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其受益终身。
总之,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