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寻邓远坤
【作者】 邓远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火地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追求。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创新是发展之根,是立于竞争之地不败的重要原因。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为此,我们应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美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心理自由与安全,乐于主动参与,敢于开口说话,自由想象,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实践中,我们以转变陈旧的观念为出发点,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多鼓励,多诱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言,敢于发问,敢于创新。
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也就是说,学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实践告诉我们,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趣激思,以趣诱问,使学生产生好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他就会主动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思维就会产生跳跃性,出现“灵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学生异口同声“圆形的。”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想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同学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创新思维源于问题诱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样:“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在质疑中生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能常有探索;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可出示这么一道题:180÷36=□,有的学生说:180÷9÷4=□,有的学生说180÷6÷6=□,后来有一个学生说:180÷18÷2=□,这样算可以吗?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我们不但不能批评这位学生,反而应高度评价他,这样的创新解法,何尝不是更简便?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更灵活有效,我们应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具有独创性。
四、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奠基教育数学教师,我们应把之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下,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4年。
[2]钟振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1年。
[3]仇兆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学周刊,2011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创新是发展之根,是立于竞争之地不败的重要原因。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为此,我们应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美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心理自由与安全,乐于主动参与,敢于开口说话,自由想象,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实践中,我们以转变陈旧的观念为出发点,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多鼓励,多诱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言,敢于发问,敢于创新。
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也就是说,学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实践告诉我们,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趣激思,以趣诱问,使学生产生好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他就会主动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思维就会产生跳跃性,出现“灵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学生异口同声“圆形的。”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想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同学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创新思维源于问题诱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样:“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在质疑中生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能常有探索;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可出示这么一道题:180÷36=□,有的学生说:180÷9÷4=□,有的学生说180÷6÷6=□,后来有一个学生说:180÷18÷2=□,这样算可以吗?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我们不但不能批评这位学生,反而应高度评价他,这样的创新解法,何尝不是更简便?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更灵活有效,我们应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具有独创性。
四、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奠基教育数学教师,我们应把之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下,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4年。
[2]钟振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1年。
[3]仇兆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学周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