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袁从明

【机构】 四川省高县罗场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问题解决”不但重视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引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从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关键词】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一、数学问题的特性 
  1.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领域出现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它具有多元化、复杂性等相关特征,它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2.数学问题的基本元素 
  (1)条件元素 
  条件元素是指某个问题的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状态。比如计算题中给定的代码或运算符号,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量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数学问题给定的条件元素。 
  条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展开问题解决活动的基本依据。总的来说,在一个数学问题中,条件是否充分?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有可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现实性和开放性。 
  (2)目标元素 
  目标元素源自于数学问题的自身以及问题解决者的实战经验。数学问题本身就包含“求知”的信息,同时,也可能需要解题者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及参照面去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解题者如果只知道解答问题的原始状态,而对目标状态不够清楚的话,就很难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推算和操作去逼近问题的目标状态。 
  (3)运算元素 
  运算元素指允许对条件所采取的行为动作,即可以采取何种方式把数学问题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它是问题求解的媒介。 
  二、数学问题解决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志 
  数学问题是专业技能、学习思考、问题解决、情感状态整体实现的基本,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根基。数学问题能帮助小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素养包括若干运用数学能力的水平层次问题,从标准数学的运算到数学思维的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力,它也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例如,概率、变化率、空间与图形、不确定性等。 
  2.提高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小学生应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3.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标准性、训练性、规律性和探索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还巩固了基础知识本质性的理解。例如,今天是星期三,120天后是星期几?通过解决该问题使学生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本质理解。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现实世界。 
  通过每个数学问题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同时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问题解决能力必须建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长期的、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上。 
  2.注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和形式采用恰当的策略,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选择一种合适的运算方式,发现一个新的模式,做有组织的列表,检验和修正,使用逻辑推理,逆向反推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有效策略。 
  3.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推广延伸,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的不仅在于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要善于挖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问题向纵深发展,因此,教师要在问题解决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问题由内向外延伸,让学生去研究探索。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具有重要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化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比较以下分数的大小:2/3,5/7,9/23,10/17,13/17。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先通分再进行比较大小呢?”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4.完善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了解自身掌握情况的汇总,更是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的参考和依据,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鼓励、激发评价为主。
  为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需要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自身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全面的认识。 
  总之,有效培养小学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其技能训练,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修养,引导学生在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