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的兼容探究
【作者】 严 钰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摘要】“兼容式”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兼容式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云,上升为乐学、爱学、会学。【关键词】语文教学;兼容;探究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组成句子或文章后,总会装载着各方面的内容,有道德的、有文化的、有科学的……而语言文字组成的语文学科跟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阅读材料中的文学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以前我们各一个学科的教师往往职责分明,分科如隔“山”,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却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得以解决。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分科教学是人为的,是历史的产物。学科之间的教和学应是互相渗透和融合的,所以我们的教学采用“兼容”是现代课程改革必然的趋势。
“兼容式”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了兼容式的教学特点。
一、音乐渲染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二者必须达到和谐统一,这样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古诗《所见》一课时,解诗题简介诗人时,如选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效果就很好。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思维都仿佛回到了那远古时代,仿佛看到了诗人袁枚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诗作画,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这样的气氛即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了较好的情感铺垫,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美术相连
小学语文教材许多都是图文并茂的。若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运用图画,再现情境,而且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如教学《荷花》一文时,一幅放大的插图出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我”看到一池荷花,就像这图画上的荷花一样美。现在请同学们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细细地观察荷花,感觉怎样?这样运用图画,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使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再因势利导地进行语言训练。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荷花,由于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潮涌,一篇篇生动美妙的散文就会脱口而出,一幅幅写意抒情的水墨画就会跃然纸上。
三、与游戏结合
“知情统一”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教学和学习活动是认知情感和意志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是基础,但无情感意志的配合、参与,教学就无法进行。学生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学习语文时,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可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如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马、老马、小松鼠。表演后组织大家评议,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每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分析事务的能力也在表演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表演,就是学生自己的一个创造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更应主动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兼容式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云,上升为乐学、爱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