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摭谈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作者】 张雯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而幼儿园活动区域是幼儿们无意识行为体现的最主要渠道。幼儿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活动区域体现出来的儿童行为进行观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师的日常工作和儿童的健康安全成长具有重要的评定意义。文章论述了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阐述了幼儿行为的观察方法,以及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评价方向。文章对做好幼儿教育,强化区域活动过程的教师指导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行为;观察;评价
【正文】

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成长的乐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养成其人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启蒙教育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来说,幼儿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就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参与集体互动和展开交往沟通的重要渠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发展了其社会生活能力。幼儿园中幼儿年龄一般在三岁以上,六岁以下,这一时间段的幼儿年龄较小,意识形态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就能体现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无意识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借此判断幼儿的行为动机,矫正其不良习性。这就对于教师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关心幼儿心理身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意识活动决定行为,这对幼儿也同样适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所作出的行为是其当下年龄阶段思维水平、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的真实反映,认真观察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对于教师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认识了解幼儿

教育的真谛是热爱,热爱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幼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有助于其在了解幼儿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幼师们观察儿童在这期间做出了什么反应和应对行为,且教师必须用心分析,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该行为的出发点和正确性。在观察期间,教师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些幼儿的性格特点、生活小习惯、以及最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这些对于幼师认识了解一个幼儿具有很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需要以观察评价为前提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的成长规划起了一定作用。虽然这种规划不一定有明显的意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该活动,为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为教师指导儿童人生前进方向提供有效的支架作用。由于现在在幼儿方面,其所体现的知识水平、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更需要幼师的指导工作有的放矢,使其教育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到每个幼儿之间的不同点和闪光点,进行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以发展和提高,使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变成现实。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是由“观”和“察”组成。所谓“观”,就是通过眼睛捕捉在活动区域中幼儿们所作出的行为;所谓“察”,就是指在捕捉行为后,要用大脑分析这种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含义。观察,要强调的是其明确的目的性。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方法有以下几个:

1.环视法

环视法,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将目光洒向整个幼儿园所开辟的幼儿活动区域,保证有注意到区域内所有的幼儿。通过这个方法,教师能对区域内幼儿活动有一个整体的大致了解,能基本了解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最喜欢聚集在哪一部分?哪种活动主题最能得到幼儿们的偏爱和积极参与?幼儿之间在活动过程中交流是否融洽?是否容易激起矛盾?等等。环视法为教师采用定点法、跟踪法奠定整体的基础。

2.定点法

与环视法不同的是,定点法更加强调“点”的作用。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

即教师通过特定的活动主题区域的观察,来了解不同幼儿在该主题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定点观察法将活动区域和活动主题重点提炼出来,缩小了教师观察的范围,使教师观察的更有效、更准确。

3.跟踪法

跟踪法,与环视法和定点法比较起来,更加强调对个体的观察,即教师不再全面观察整个活动区域内的幼儿,而是将目光放在特定的一个或某些幼儿身上,并且是对幼儿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观察。一般这种方法所针对的幼儿,要么是在某个领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需要教师引领使其天赋得以发挥;要么是有些性格缺陷需要特殊关怀的幼儿,需要老师更为细心更为体贴的照顾。不管属于那种情况,跟踪法都能使教师做到有的放矢,为不同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教育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评价方向

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是在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客观评价。通过该评价,能了解幼儿活动水平、活动状况、认知偏好以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对幼儿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呢?

一是要注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划性。如一次搭积木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小的积木搭在下面,大的搭在上面。教师没有打断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就慢慢意识到,只有大的搭在下面,小的搭在上面,这样的金字塔结构才能更加稳定。

二是注意观察幼儿是否是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而不是被迫参加某些活动。同样是上述搭积木活动,幼儿教师如果贸然参与进去,告诉幼儿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却发现身边的幼儿已经悄悄离开。留下幼师一个人在那里发愣。幼师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由于幼师贸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活动场景,幼儿一下子陷入茫然状态,导致其被新的情境所吸引。

三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兼顾活动的乐趣和活动的规则。如在模拟交通活动过程中,几个幼儿开着车正玩在兴头上,突然间,他们却彼此打斗起来。幼师注意到这一混乱局面,意识到应该是幼儿活动缺乏新的方向。于是灵机一动,上去问幼儿:“我想去公园,你们的车可以租借一下么?”幼儿的兴趣就这样又被引导到去公园的场景之中,继续很有兴致地将活动进行下去。

四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是否合力完成某项活动。如,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是学会相互商量解决问题,还是凭谁的拳头厉害解决问题?有没有一个意见领袖?幼儿之间相处是否融洽?教师什么时候适合介入?以什么身份介入?等等问题都需要幼师认真思考,正确对待。

当然,在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时,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当时教育实际发生与发展情况,结合本幼儿园办学教学理念,客观公正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行为给予恰当的评价。

四、结束语

幼儿园的生活,完全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情况。幼儿园的幼儿们,其认知水平还处于萌芽状态,三观形成还未稳定,十分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正确引导。而区域活动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幼儿活动行为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们正确合理运用环视法、定点法、跟踪法,认真观察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行为,并得出客观公正的活动评价,在此基础上,积极正确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芬.探讨区域活动现场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新课程(小学)2017(03)73.

[2] 郑玲.区域活动现场的教师介入——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70.

[3] 丁海东.区域活动现场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0)47-49.

[4] 徐艳贞杨新好.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116-119+124.

[5] 段昕彤.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 中外企业家,2016(27)161-162.

[6] 张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8(0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