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体育考生的应考能力

【作者】 许家见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体育专业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纵观几年来体育考生的考试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成绩不理想不是由于身体素质达不到,也不是由于技术方面有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心理准备不足,造成发挥失常。
  【关键词】 体育;应考;训练;考生

  所谓体育考生的应考能力就是有意识的对体育考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教育过程。
  纵观几年来体育考生的考试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成绩不理想不是由于身体素质达不到,也不是由于技术方面有问题,而主要是由于心理准备不足,造成发挥失常。考前陌生的环境,众多的考生,家长同学的跟从及正常生活、训练秩序的改变,特别是升学压力致使相当部分考生精神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吃睡不好,周身乏力,导致考试时动作变形,直接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
  怎样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使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呢?笔者结合自己连续多年辅导体育中考队的教学训练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积极的应考动机,增强应考的紧迫感
  应考动机是对应考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所以教练员应根据考生的不同特点,首先要注重培养积极的应考动机。通常一般有以下三种应考动机:第一种,酷爱体育型(高水平运动员)。这类考生视考试为自己从事体育工作,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一个机会。教练员要细心培养该类考生明确高考目的、任务及社会意义,注意启发考生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训练。第二种,从众心理型(理转体学生)。这类考生一般是由于受父母、同学、朋友的影响才决定报考体育,对考试的目的不很明确,可塑性大,在训练中往往表现得意志薄弱,遇到困难易打退堂鼓。所以教练员应对该类考生进行大胆鼓励,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每位考生的奋斗目标,让考生明确,经过顽强拼搏,实现奋斗目标是大有希望的。第三种,找出路型。这类考生认为自己考不上其它专业,考体育是一条捷径。教练员要使该类考生明确,体育专业对考生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专项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旦选择了它,就要刻苦学习,艰苦训练,不可存有任何侥幸心理。通过不断的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良好的动机就会逐步形成。同时教练员还应和学生一道反复探讨分析近几年体育中考的动向、特点,总结历年体育中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考生明确认识到,随着中考的日趋逼近,自身的体育专业、文化课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不可有半点懈怠马虎,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增强应考的紧迫感。
  二、加强意志品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考生只有心理稳定,作风顽强,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克服来自身体、技术、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发挥出最高水平。为此,必须从平时抓起,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1、要从克服小困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以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在训练中,只有采用逐步加大困难的方法,让考生做出适当的意志努力,才能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如平时训练中,同低年级的学生一周测验,获胜机会较多,培养其自信心。利用众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有意让考生在喧闹的气氛中集中注意力与同于或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角逐,培养其不畏强手,克服干扰,沉着应战,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步达到竞赛项目一次、田赛项目前三次即可发挥最高水平的目的。还可利用在雨天、烈日等不种气候条件下使其坚持正常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其在各种不利环境中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在训练过程中提出过度任务,培养其在疲劳状态下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长时间坚持克服困难的情况下,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教练员提出过度任务,对发展考生的顽强拼搏精神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要把完成任务的优劣同适当的奖惩结合起来,使其最大限度的调动体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为了提高考生的弹跳力、爆发力,我们时常在正常训练接近结束时突然提出如下要求:男(女)生连续40次立定跳过2.6(2.1)米的远度,完成任务者放松休息,失败者罚跑五千米。考生无论体能、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锻炼,学期测试表明所有男(女)生立定跳起成绩均在2.8(2.3)米以上,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3、变换环境,在比赛状态下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初中考生的适应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往很多考生只习惯于在本学校熟悉的场地上进行训练或比赛,外出机会很少,到新的环境下对空间、场地、器械等总是感到极度不适,导致竞技状态差,考试或比赛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因此,教练员要想方设法带考生到不同的场地进行模拟测验,从检录、入场、测验到成绩的当场公布等整个过程严格按高考要求设计,使考生似在真实气氛下进行测验。只有经过反复磨炼,考生的素质、技术水平等才能走向正常,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如综合测验时,我们时常和兄弟学校联系,分别在不同体育场进行模拟考试训练,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及在新环境下同陌生选手竞争而发挥水平的能力。
  三、具体分析考生特点,做好充分的应考准备
  不同水平的考生,考前心理各异,所以要根据各自特点对症下药,做好充分的考前心理准备,使考生既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实力,又能头脑清醒,信心十足的投入考试。若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价过高,往往兴奋不已,无谓的消耗心理能量;若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价过低,容易产生消极自卑心理。因此,考前几天,对过于兴奋者,关键时刻需降好温度;对信心不足者,应进行积极鼓励,提前安排他们到考点进行考前练习,增强他们发挥水平的信心。
  四、以情绪引发情感,增强学生的应考技能
  教师的情绪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展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由于体育课在室外进行,外界干扰因素比较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种情感充分流露,各种思想问题不断出现,导致其情绪变化很快。这时,教师的情绪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很重要,教师要以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去面对学生,亲近学生,感染学生,不能把低沉、恶劣的情绪带进体育课堂,更不能对学生闹情绪。教师任何低落的情绪都会显得意志消沉,信心不足,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特别是教师做示范动作时,如果情绪不良会严重影响到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体力也会明显不支。教师的不良情绪和不规范的示范动作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若学生看到教师做示范动作都显得力不从心,就会对所学知识信心不足。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乐观的情绪决定于舒畅的心和对体育教学的热爱,只有热爱体育教学才会在课堂上有舒畅的心境,只有在心情舒畅时才会有乐观的情绪。
  面部表情是人的情感体验时的外部表现,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让形象说话,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感受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运用表情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时要喜形于色,要表现出对运动员的喜爱,以欢乐的气氛渲染着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又如,在个别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要表情严肃,以此去叩击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改正错误。在某些素质较差的学生不甘落后,达到教学指标时,教师可用微笑表示赞赏。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任何语言,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学生从教师的表情中看到了鼓励,从而增强了对体育锻炼的信心。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个适度的手势,一道充满某种情感的目光,一个恰当的表情,一个有利的站位,都会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体育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作为体育教师应领悟其中的深层道理并在教学中加以巧妙运用。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考生的体育技能,确保应考取得好成绩。
  五、加强自我暗示,稳定临场情绪
  临场考试前,教练员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向考生进行心理战术布置,使其采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首先,自点名前半小时,考生逐渐进入考试状态,此时考生应暗示自己:“我开始进入考试,要沉着,要按原来的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其次,待点名后,进入考场时,考生往往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考生可自我暗示:“裁判都是公正的,考生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考试实力都悬殊不大,只要自己注意力集中,沉着镇定,考试肯定会成功……”以此来增强信心,并抓紧时间做好试跑、试跳、试掷的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其三,在考前五至六分钟,要重要活动一下身体,然后暗示自己:“今天我一定会成功,老师同学们都在准备为我加油。”随后原地轻跳几次,并用力向外呼气或做一两次有力的击掌,集中精力,从容地投入考试。
  从我校近几年体育考生的中考情况来看,由于平时训练中贯穿了一定形式的心理训练,成绩突出,多次得到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过平江.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54
  [2]孙庆杰. 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7
  [3]罗自力. 浅谈短跑训练的几个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01.6.105
  [4]苏炜. 析中师学生短跑训练的几个问题[J].体育学刊.20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