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作者】 罗利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我们要创新教学策略,从导入、课堂新授、实践运用层面都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增强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自我主体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高

  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教以应试”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采取为“应试”埋单的教育策略,如“一言堂”模式下的“满堂灌”,导致学生主动性减弱,主体性发挥不够,学习效果不明显。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刻思考并着力实践的现实课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导入教学,直观引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堂重要的序曲部分,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担当着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创新导入是必要的,这一环节的新颖有趣,能直接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快速集中在我们探讨的话题上来。实践中,导入有多种形式,但有效的导入一定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教学。例如,针对《三峡》这篇课文,我们就可采取直观导入法来进行,原因在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三峡大好景色,视觉感强。采取直观导入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被景色吸引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导入,通过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时,我们就可以配合多媒体呈现介绍:“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河流两山相拥,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说到此,多媒体由远及近呈现课题,板书题目。就这样导入新课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所用的多媒体,属直观手段;教师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这样教学,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二、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积极参与学习。初中生虽有一定认识和理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他们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
  (一)创设情境。情境是一种重要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其集成了激趣性、诱思性和煽情性,因而受到教师青睐,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这种策略,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为此,我们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积极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这篇课文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在一上课时就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体性增强,与教师共同对话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诸如此类情况就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体验成功。成功能复制成功,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适当地搭建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想法。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语文源于生活,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语文素养。为此,我们可从问题入手,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在口头表达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与作者的所入的环境进入比较,找出写作的不同,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样教学,学生回答的问题,还是写出的作品,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过的,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有“料”可写,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更为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作者达到共鸣。这样教学,既落实了课堂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写作实践能力,实现了我们教学效果的大提升。
  总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应拘于一两种教学方法,要做到多样化。只有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并出发实践,语文教学才能向着高效教学奔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获得语文素养的生动培养。
  参考文献:
  [1]武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
  [2]郭凤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
  [3]李碧金,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