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命题与实施
【作者】 1.孔祥平 2.曹安玉 3.杨 瑜
【机构】 1.四川省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2.四川省教育厅体卫艺处 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关键词】
——以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县)为例
【摘 要】 在新时期,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建设文化强国与增强文化自信、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重点要落在美育课堂,健全评价机制,四川是首批与教育部签订学校美育发展备忘录区域,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顺应了美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全省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艺术素质;测评;命题与实施
为了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做到可测、可评,四川教育厅要求各学科还成立了测评专家团队。组长是四川省教育厅体艺卫处副处长唐克红、四川省教育厅体艺卫处专干曹安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艺体所所长冯恩旭。美术学科素质测评负责人是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理论室主任、艺术教研员孔祥平,音乐学科素质测评负责人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瑜,成员为四川省9个艺术教育实验县区音乐、美术教研员。
该测评案例分析报告从实施的背景、实施原则,实施的具体过程,所取得的成效和启示,论述中小学艺术素质的命题与实施的重要性。
一、实施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提质阶段,育人导向更加凸显。2018年4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具有压服的“无美之教”、慑服的“小美之教”、说服的“大美之教”、收服的“优美之教”、心悦诚服的“美美之教”这五重境界,要消灭压服、减少慑服、鼓励说服、表彰收服、追求心悦诚服,美育是关键要素。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重点要落在美育课堂,健全评价机制。
在201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从2015年开始试点实施。该《办法》构建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即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业指标是中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达到的目标;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2016年,教育部为进一步增强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5月发函商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申报2016年度美育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经单位自主申报、专家匿名遴选、成绩统计汇总等环节,四川省教育厅曹安玉老师成功立项美育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小学美育评价制度试点推进研究(学业指标之基础知识网络测评研究)》
为了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做到可测、可评,各学科还成立了测评专家团队。组长是四川省教育厅体艺卫处副处长唐克红、四川省教育厅体艺卫处专干曹安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艺体所所长冯恩旭。美术学科素质测评负责人是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理论室主任、艺术教研员孔祥平,音乐学科素质测评负责人是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瑜,成员为四川省9个艺术教育实验县区音乐、美术教研员。
图:四川省美育工作专题研讨会现场
2016年11月,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专家组(以下简称测评组)开始进行命题、测评工作。
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命题实施的原则
测评组为了把握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方向和操作的实效性,首先召开了省内艺术教育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认真进行素质测评文件的解读,根据四川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项目试点反馈意见,确定四川美育坚持以“生态教育、特色四川”为发展理念,探索构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新模式,全力推进,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定了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命题原则:第一是测评是推进手段,不是考核目的; 第二是测评是全员达标,不是优生选拔 ;第三是测评是快乐展示,不是痛苦考试;第四是测评是学校自评,不是社会考级。
三、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命题实施的过程与做法
图: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研讨会现场
(一)组建团队 保障进程
1.健全工作组。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团队建设是基本保障。本项目的具体实施由曹安玉、唐克红负责,具体把控项目实施方向。四川省教科院和四川师范大学作为专家团队,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成都东软学院担任该项目的技术支持。在教育部已确定的五所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县)的基础上增加了成都市成华区、绵阳市涪城区、广汉市和广元市利州区作为我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网络题库建设的试验区县)。各试验区成立以分管艺术教育的局长为组长,艺术科科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体卫艺科,负责课题实验和艺术测评的具体工作。每年预算专项经费保障艺术测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图: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题库建设集中指导现场
2.组建专家库。组建“艺术专家库”,由实验县区艺术专干、艺术教研员、音乐和美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以及艺术实验县课题专家组成员构成,负责艺术测评命题、“题库”建设和艺术作品的评审工作。将全区县学生艺术活动和艺术测评相结合,将每月一次的音乐、美术研训活动与艺术测评相结合,广泛征求一线艺术教师意见和建议,促进测评工作日趋完善和科学。
3.制订新指标。在遵循《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测评内容力求简约,略低于《课标》 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趣味性强,注重基本能力的测试和培养。
(二)统一认识 确定方向
2017年6月,项目各项工作正式展开。6月5日—6日,在成都市棕北中学召开了“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网络题库建设研讨会”,该项目正式启动。9个实验区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命题负责人以及项目相关单位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的代表分享了已有的成果,专家组代表解读了国家《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艺术素质测评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明确国家是要通过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来形成艺术教育的“倒逼机制”,“逼迫”那些没有配备艺术教师的学校配备教师,让那些从不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同时,也让我们的艺术教师回归课堂教学,重视课堂、反思课堂,切实提高音乐、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四川网络题库建设项目上,最终的任务则是对国家测评指标体系中“学业指标”中“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命题,并利用网络标准化题库的形式呈现。
图: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题库建设集中论证现场
在此前提下,项目专家组通过前期调研,最后确立四川网络题库的内容,分别按照音乐、美术学科领域来进行;测评的定位:音乐以“听”作为测评的主要方式,通过聆听来理解音乐;美术以“看”作为测评的主要方式,通过看图来理解作品。 这两个定位是基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规律来确立的。
1.测评的选材:以课标为标准,以教材为载体。之所以要以教材为载体,是基于四川地区教材相对统一,教材中选用素材按照学科领域分布,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在测评的初期,以教材为载体,就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在艺术素质测评稳步推进的后期,可以尝试超越教材,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引进来,迁移到教材外的知识。
2.测评的角度:题目设计要注重艺术作品的对比和其他知识的关联以及音乐、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一点,也为未来测评在选材上跳出教材,丰富测评内容做了准备,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到艺术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
图: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交流会现场
3.测评的形式:题目设计以选择题为主,题干表述体现二次学习,将知识强化与测评融为一体。测评是推进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普及与提高的手段,而不是考核目的。因此,项目组要求在题干上将与题目关联的,学生已学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叙述,既帮助学生完成了答题,又巩固强化了旧知识,实现二次学习与知识强化的有机结合。
4.规范题库建设流程:为了保证题库建设有序进行,唐克红副处长布置了每个实验区县具体的命题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定期开展题库建设研讨会,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地点,要求每次有记录、有简报、有反思,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具体流程为:研读教材和课标——撰写教材细目表——专家审核细目表——根据细目表分领域确定题型和样题——试题集(题干与解析)——交叉试题反复对比——试题复查——试题实验区样测——试题平台上传——网络试题复查——网络题库抽样实测——题库反馈比对——全面实测。
图:题库建设时间进度表
(三)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预测试
2017年11月20日,测评组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选取了八年级,共5所学校的260名学生,参加了预测试。通过预测试,我们发现所命题目能够测出学生在艺术学科方面的素养;也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间的明显差异,甚至那些省级重点中学学生的作答,其思路之清晰知识面之广博、对艺术学科知识的掌握之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同时,预测试也让我们发现了命题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有的试题偏难,有的设问不够明晰和准确,有的评分标准不够合理,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测评组对命题进行了调整与修改。
(四)聘请专家对试题进行质量审核
2017年12月,在预测试的基础上,测评组聘请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陈实、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旭泉教授,对测试题目和评分标准进行了外审。两位专家对试题都作了充分肯定,认为“从试卷整体的考核目标测试的内容及分类题型的样式及考核的要求等方面来看,命题都能体现出一种全新的、以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并且,“大部分试题都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题是测试学生能否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全部试题都能突出开放性,来考查学生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的能力。这与以往的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类的考试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两位专家还对试卷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例如:有的试题属于“综合与探索”题类,但考核的却是“造型与表现”核心素养点;题目缺少对难易度的科学区分等。为此,测评组针对专家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又做了次修改。
四、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命题特点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从测学科的知识点转向测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往艺术学科理论类的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即便有论述题,也主要考查学生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往往需要学生事先去背诵、记忆一些知识,才能应对考试。而四川的艺术素质测评就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注解了解题思路,让学生得到二次学习。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来命题为例。如果基于学科知识点分析的命题,会以如下方式来命题,即:
请你谈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所创作的作品《蒙娜丽莎》有哪些艺术特点。
这里需要考查的知识点:其一,文艺复兴是以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为标志的,《蒙娜丽莎就反映了这一特点;其二,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建树,其作品《蒙娜丽莎》就是最妤的体现。
而测评组的命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让学生回答,因此,这道题是这样出的: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是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可是,一位没有学过美术的朋友曾这样说:“我真的看不出‘蒙娜丽莎’美在哪里。她没有眉毛,皮肤似乎也比较粗糙。笑起来一点也不好看,有点似笑非笑的感觉,似乎一点也不真诚。我反而觉得现在的明星比较好看。
【问题】你会如何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欣赏与评述”方面的素养,试图通过真实情境来看学生能否对《蒙娜丽莎》作品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学生回答:《蒙娜丽莎》美在内蕴。作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它有着时代的厚重质感。较之现代明星浮华的、带着精致妆容的美,蒙娜丽莎美在她身上沉淀下来的矜持的笑容。她的笑容是抿起嘴角——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和思索,而这正是现代追求物质的快生活节奏的年轻明星身上所缺少的。
还有学生回答:《蒙娜丽莎》不仅仅是只有“好看”这个价值,它还代表着它所处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对“人”的重新尊重。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如果将《蒙娜丽莎》创作时代之前的画作与它对比的话,你也许就更能理解我刚刚的话了。
从以上两名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有感而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蒙娜丽莎》作品的看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从测教科书上有限的学习内容转向分析真实的复杂情境
以往艺术学科理论类的命题一般都是以教科书上有限的学习内容为主,而基于学科素养的命题,有时往往是考查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在真实的复杂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判断。例如下面这一道测式题:
宜宾的油纸伞制作。选竹、开竹条到成型、裱纸、绘画直至完成,需要几十道工序。
【问题】在现代工业批量制造速度快、成本低的背景下,你认为这种手工制作传统油纸伞的作坊和技术还有保留的必要吗?为什么?”
这道题所涉的知识内容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与探索的文化理解方面的素养,测试学生是否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意义有所认识和了解。
有学生这样回答:因为,一门技术就是一门学问。每种技术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原因和意义。这种手工制作的技术,相当于一个地区的一种文化,只有对每种文化都进行保护和传承,社会オ会是丰富多彩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工业的制造技术相当了得,但是这种工厂式制造就少了手工制造过程中的趣味和意义。手工制造的过程是一个用心去传承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下雨的气氛和情趣。他们是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营造着生活的气氛,而在工厂制造的过程中只有重复机械化的有规律的动作,没有意义,没有趣味。
从这名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意义是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并提出“工厂式制造少了手工制造过程中的趣味和意义”以及“手工制造的过程是一个用心去传承文化的过程”的看法,表达了他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和尊重。
(三)从测试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转向测试艺术在生活的能力
以往艺术学科的测试,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写生、试听等方式,来考查学生艺术技能掌握的情况,这对于选拔艺术专业人オ无可厚非。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艺术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门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更好地表达和交流。为此,“艺术表现”的测试,就应该以考查学生运用艺术的表现能力为主。
如本次命题中有如下一道题学校准备组织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进行选择音乐和主题设计。这道题是考查学生艺术表现方面的素养,着重测试学生能否运用音乐、美术的知识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1: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请你在三段音乐中为入场式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例题2:学校将举办第十八届校园艺术节,以“青春、起航”为主题。请你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和色彩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下列选项中为学校艺术节选择合适的设计建议。
四、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方式
图:四川美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汇报会现场
一是变“考试”为“展示”。采用“校测+统测”、“笔试+面试”“普测+抽测”相结合开展艺术素质测评。在统测“时,“基础知识”部分采用机试,基本技能部分采用面试。机试部分学生人人参与普测,面试部分采取普测和随机抽测结合进行。基础知识测试部分题目尽可能紧扣教材,音乐侧重听力测试。现场技能测试保证孩子们快乐地参加艺术展示。更多的展示活动,由学校通过家长义工课程、乡村(校园)少年宫、期末班级艺术成果汇报会等形式,让每个学生向家长、教师和同学展示,并计入“校测”。
二是变“定级”为“促学”。现阶段,测评的目的是确定课堂内容和质量底线,通过评价确立艺术学科地位,而非将学生考倒。我省将素质教育综合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综合评价的比重,小学占40%,中学占20%。为防止学校和老师进入“以考定级”的“应试教育”的误区,我们把艺术素质测评成绩纳入对学校和教师考核,但比例为2%-3%。根据省“艺术素质测评题库”,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测试题进行练习,以实现“促学”目的。
三是变“主观”为“客观”。采取“人测”和“机测”相结合“机测”为统一的答题卡。为增强“人测”的客观性,在艺术基本技能现场测试中应用照相、录音、录像的方式,把没有暴露学校任何信息的相片和音像资料进行采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艺术作品大数据,并统一随机抽取专家进行盲评,尽可能增强艺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五、启示
通过命题和测试,测评组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九年义务教育音乐、美术学科中四大领域,可以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较好地测试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品质。而“艺术表现”和“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素质,虽然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也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但若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尤其是对于艺术学科学生素质测试来说,最好是选择学习档案袋的测试方式。
启示二:新时代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学科知识与技能。美国德裔图像学专家潘诺夫斯基曾打过个比方:对缺乏有关达?芬奇所绘《最后的晚餐》图像学知识的澳洲从林土著人来说,这幅名画只不过是个“热闹的晚餐聚会”而已。可见,不了解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就会将这幅在西方被视为“地位最崇高和最难以驾驭的画种”,看作只是众人聚餐的场面。因此,学生只有具备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境的挑战。
启示三:通过测试,我们深感基于音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要针对学生对音乐、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针对学生如何将所学音乐、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真实和复杂情境中,在解决问题时体现出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本次四川省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进行测试的命题与实施,对我省美育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音乐、美术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将给我省音乐、美术教育带来极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论》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6年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6年
[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省府发〔2016〕47号.2016年
[7]201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
[8]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交流会上王登峰司长的发言稿
[9]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交流会上宜宾市翠屏区的发言稿
[10]与四川省教育厅唐克红、曹安玉、冯恩旭等专家团队的交流发言
[11]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万丽君巡视员关于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交流与感悟
注:该成果为2016年教育部美育专项课题《中小学美育评价制度试点推进研究(学业指标之基础知识网络测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