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提升教育内涵
【作者】 1.孔祥平 2.陈立兵
【机构】 1.四川省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2.四川省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孔祥平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素养时期,改进四川省中小学美育课堂,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提升教育内涵,从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内涵、构建标准、形成机制进行论证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高品质;艺术课堂;标准与机制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学生的培养方向。在新时期,通过12年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对于任何一位有着高度教育自觉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可以说,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与践行是课堂教学核心与宗旨。四川的艺术教育在经历了开足开齐艺术课程、规范艺术课堂教学、开发区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艺术馆建设和艺术工作坊的探索后,学校艺术教育进入了“人本”“精细”的高品位发展时期,回归艺术教育的源头,追求“高品质艺术课堂”的美育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如何理解高品质的艺术课堂
对于艺术课堂品质,很难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不同的专家或教师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张华指出,“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其核心是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种高境界的生活和有尊严的人格。“有品质的教学”就是有境界的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格尊严的捍卫。也有教师认为,品质课堂建立在信赖、平等、坦诚的基础之上,学生被赋予的说话权、师生思维发生碰撞、心灵沟通、彼此之间信息的互为传送和广泛生成,构建了一个高品质的理想课堂。还有的人认为,有品质的课堂是美的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是学生、教师互动的民主融合的课堂,是思想、科学、艺术三性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课堂,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合一的整体增值目标的课堂。
从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有四大特征,即指立人的课堂、学生的课堂、素养的课堂、审美的课堂,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兴奋、激动、获得知识获技能上的收益,快乐学习的师生教与学行为。
第一,立人的课堂
我国当下中小学艺术课堂有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为片面追求学生表演性、竞赛性,师生的生命活力被双重压抑。课堂无法使学生深切感受学习艺术的崇高感、使命感、幸福感,由此衍生出应试化课堂的诸多问题。
以人为本的时代,课堂期待回归生命本原,尊重人性,体现人本,实现人道。教育学是育人之学,亦成全生命之学,教学的规律、真谛、智慧寓于生命之中。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生命的原野,要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知识、练习技能、体验情感、感悟道理,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党的十九大强调教育优先地位,进入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的发展成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最高价值,课堂将从以应试为本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试课堂向立人的课堂根本转变。
第二,学生的课堂
回到课堂开设的初心,课堂因学生集体学习需要而产生,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教师才上课。若无学生的课堂学习指导的需要,就没有教师存在的必要。因此,课堂本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高品质的艺术课堂的构建基础是:一切从学生出发,学生需不需要、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生发展得好不好、潜能发挥出来没有、个性特长充不充分,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学生是否人人都进步,德智体美都发展,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的职业良知。因此,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堂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是首先是学科本质的呈现,学科本味越浓,课堂品质越明显。艺术学科具有创新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创新性是指艺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开发思维,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创造新产品。审美性,艺术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艺术课程掌握基本的艺术语言和基本技能,提升个人审美素养。艺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人文性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因此,高品质的课堂应是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课堂。是对情感态度、人生观、文化意识等人文素养有所关注的课堂。
第三,素养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提高学科素养的着眼点在培养学科核心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着力点在课堂整体性教学。以学科经验、结构化知识为基础,以学科思想方法为中介,以学科思维为核心,以学科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探究创新为最高表现。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不同维度的体现,具有机密的内在联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审美的课堂
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艺术课程弘扬中国艺术精神,学习世界多元艺术,培养社会责任感,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理念是实施审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对艺术课堂教学提出明确建议:贯彻艺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围绕同一单元主题进行综合性教学;注重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景;采取师生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强教师合作备课与教学,为中小学学生的为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具体提出了课堂教学要求与教学建议。
二、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的标准
1、依据艺术课程标准
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是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的主要依据,充分解读课程标准,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在把握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把握高品质课堂构建与实施的关键要素。
2、坚持教育科学理性
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应坚持科学理性。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育发展趋势,以研究的思维充分论证、准确把握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内涵特质,预期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实践样态,探索高品质课堂结构与范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3、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品质艺术课堂的构建,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能力实际,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评价,均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认知心理和能力基础,采取适应学生心智发展节奏的课堂实施策略。
4、针对课堂问题解决
认真分析影响艺术课堂质量的因素,找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破解提质难题;在课堂范式、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针对问题进行引导,促进对教学问题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机制
1、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学科的本体属性,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据知识线索展开。因此,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技能训练和教学评价都离不开知识要素。知识作为高品质艺术课堂的载体,需要通过选择、联系、组合、优化,系统化、条理化、经典性和趣味性地呈现与传授。因此,音乐、美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梳理、加工、整合程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成正比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基础,与四川省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求:“让每位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才艺,会唱一首歌”相符合,全面落实艺术教育。
2、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现代艺术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教学模式。音乐、美术学科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正是突出以学为中心,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促进学生主动与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高品质艺术课堂的构建,需要教者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达成精心设计活动方式,组织活动过程,优化活动效益,实现活动功能。艺术课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教学,开放课堂,艺术课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还可以在艺术馆、美术馆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艺术大课堂。
3、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条件——学科教师
教师是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核心要件,艺术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决定了课堂品质的高低。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在教师入口上注重专业标准,在教师培训上提升专业能力,在教师评价上促进专业进取,以高质量的音乐、美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为高品质课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教学方式。
4、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评价
学科评价是促进、引领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主要保障。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形成,须着力于学科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实施,依据学科、年段特点和培养目标,基于城乡学校教学实际,分层次建立学科规范和质量引导的评价要点,以此为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基本范式的依据。同时也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知识课堂是点、线、面的平面课堂,而高品质课堂是立体的空间课堂。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社会先进文化融入课堂,培养立体式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不仅是知识课堂,更是文化课堂,是社会流行文化的缩影。艺术教师要努力构建高品质课堂,提升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 华 . “ 教 学 品 质 ” 三 人 谈 [J]. 语 文 学 习 ,2010(6):9.
[2]杨华.有效对话,构建品质课堂[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21):81.
[3]邢祖德.品质课堂 品味教育 品德人生. 网络出版时间: 2012-08-27,
[4]2018年4月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立兵副院长关于“高品质艺术课堂”的交流稿整理。
【关键词】 高品质;艺术课堂;标准与机制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学生的培养方向。在新时期,通过12年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对于任何一位有着高度教育自觉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可以说,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与践行是课堂教学核心与宗旨。四川的艺术教育在经历了开足开齐艺术课程、规范艺术课堂教学、开发区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艺术馆建设和艺术工作坊的探索后,学校艺术教育进入了“人本”“精细”的高品位发展时期,回归艺术教育的源头,追求“高品质艺术课堂”的美育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如何理解高品质的艺术课堂
对于艺术课堂品质,很难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不同的专家或教师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张华指出,“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其核心是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代表的是一种高境界的生活和有尊严的人格。“有品质的教学”就是有境界的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良知和审美的融合,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格尊严的捍卫。也有教师认为,品质课堂建立在信赖、平等、坦诚的基础之上,学生被赋予的说话权、师生思维发生碰撞、心灵沟通、彼此之间信息的互为传送和广泛生成,构建了一个高品质的理想课堂。还有的人认为,有品质的课堂是美的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是学生、教师互动的民主融合的课堂,是思想、科学、艺术三性合一的真善美统一的课堂,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合一的整体增值目标的课堂。
从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有四大特征,即指立人的课堂、学生的课堂、素养的课堂、审美的课堂,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兴奋、激动、获得知识获技能上的收益,快乐学习的师生教与学行为。
第一,立人的课堂
我国当下中小学艺术课堂有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为片面追求学生表演性、竞赛性,师生的生命活力被双重压抑。课堂无法使学生深切感受学习艺术的崇高感、使命感、幸福感,由此衍生出应试化课堂的诸多问题。
以人为本的时代,课堂期待回归生命本原,尊重人性,体现人本,实现人道。教育学是育人之学,亦成全生命之学,教学的规律、真谛、智慧寓于生命之中。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生命的原野,要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知识、练习技能、体验情感、感悟道理,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党的十九大强调教育优先地位,进入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的发展成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最高价值,课堂将从以应试为本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试课堂向立人的课堂根本转变。
第二,学生的课堂
回到课堂开设的初心,课堂因学生集体学习需要而产生,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教师才上课。若无学生的课堂学习指导的需要,就没有教师存在的必要。因此,课堂本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高品质的艺术课堂的构建基础是:一切从学生出发,学生需不需要、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生发展得好不好、潜能发挥出来没有、个性特长充不充分,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学生是否人人都进步,德智体美都发展,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学的职业良知。因此,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堂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高品质的艺术课堂是首先是学科本质的呈现,学科本味越浓,课堂品质越明显。艺术学科具有创新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创新性是指艺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开发思维,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创造新产品。审美性,艺术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艺术课程掌握基本的艺术语言和基本技能,提升个人审美素养。艺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人文性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艺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因此,高品质的课堂应是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课堂。是对情感态度、人生观、文化意识等人文素养有所关注的课堂。
第三,素养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提高学科素养的着眼点在培养学科核心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着力点在课堂整体性教学。以学科经验、结构化知识为基础,以学科思想方法为中介,以学科思维为核心,以学科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探究创新为最高表现。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不同维度的体现,具有机密的内在联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审美的课堂
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艺术课程弘扬中国艺术精神,学习世界多元艺术,培养社会责任感,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理念是实施审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对艺术课堂教学提出明确建议:贯彻艺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围绕同一单元主题进行综合性教学;注重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景;采取师生互动探究的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强教师合作备课与教学,为中小学学生的为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具体提出了课堂教学要求与教学建议。
二、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的标准
1、依据艺术课程标准
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是高品质艺术课堂构建的主要依据,充分解读课程标准,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在把握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把握高品质课堂构建与实施的关键要素。
2、坚持教育科学理性
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应坚持科学理性。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育发展趋势,以研究的思维充分论证、准确把握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内涵特质,预期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实践样态,探索高品质课堂结构与范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3、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品质艺术课堂的构建,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能力实际,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评价,均应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认知心理和能力基础,采取适应学生心智发展节奏的课堂实施策略。
4、针对课堂问题解决
认真分析影响艺术课堂质量的因素,找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破解提质难题;在课堂范式、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针对问题进行引导,促进对教学问题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机制
1、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学科的本体属性,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据知识线索展开。因此,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技能训练和教学评价都离不开知识要素。知识作为高品质艺术课堂的载体,需要通过选择、联系、组合、优化,系统化、条理化、经典性和趣味性地呈现与传授。因此,音乐、美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梳理、加工、整合程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成正比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基础,与四川省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要求:“让每位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才艺,会唱一首歌”相符合,全面落实艺术教育。
2、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现代艺术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教学模式。音乐、美术学科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正是突出以学为中心,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究性,促进学生主动与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高品质艺术课堂的构建,需要教者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达成精心设计活动方式,组织活动过程,优化活动效益,实现活动功能。艺术课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教学,开放课堂,艺术课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还可以在艺术馆、美术馆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艺术大课堂。
3、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条件——学科教师
教师是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核心要件,艺术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决定了课堂品质的高低。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在教师入口上注重专业标准,在教师培训上提升专业能力,在教师评价上促进专业进取,以高质量的音乐、美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为高品质课堂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教学方式。
4、高品质艺术课堂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评价
学科评价是促进、引领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主要保障。高品质艺术课堂的形成,须着力于学科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实施,依据学科、年段特点和培养目标,基于城乡学校教学实际,分层次建立学科规范和质量引导的评价要点,以此为构建高品质艺术课堂基本范式的依据。同时也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知识课堂是点、线、面的平面课堂,而高品质课堂是立体的空间课堂。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社会先进文化融入课堂,培养立体式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不仅是知识课堂,更是文化课堂,是社会流行文化的缩影。艺术教师要努力构建高品质课堂,提升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 华 . “ 教 学 品 质 ” 三 人 谈 [J]. 语 文 学 习 ,2010(6):9.
[2]杨华.有效对话,构建品质课堂[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21):81.
[3]邢祖德.品质课堂 品味教育 品德人生. 网络出版时间: 2012-08-27,
[4]2018年4月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立兵副院长关于“高品质艺术课堂”的交流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