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德刚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算理,又要使其懂得算法,在兴趣内驱下,使之主动计算,并乐于计算。本文从培养计算兴趣、加强算理教学、创设计算情境、加强口算、估算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观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有效策略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天然平台,在小学各个年级都必须重视的重要教学问题。新课标对此非常重视,明确提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使之乐于计算,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数学计算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就必须加强兴趣培养,使之增强计算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仅计算而计算的教学,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容易伤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让计算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中进行,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实践中,我们可以把计算训练整合在故事、游戏、竞赛、动画等活动中,通过间接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计算热情。这样教学,既可以化解课堂之沉闷,让小学生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计算信心。例如,在教学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把计算设计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动力。这样一个寓计算于故事的计算题目,学生既乐于听,也乐于做,自然计算效果会很好。在实践过程中,适时地列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游戏等来增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计算。这样教学,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自然能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算得乐良好效果的目的。
  二、强化算理教学
  所谓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加强算理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道理和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虽然都是较简单的,但其中也是有算理的,而这个还是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加强算理教学非常必要。实践告诉我们,倘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扎实地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原理,就无法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以及计算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算理进行讲解,通过直观化的方法,把算理转变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算法。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运算的原则以及这样运算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硬性记忆,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创设计算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种集趣味性、情境性和煽情性于一体的教学策略,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作用明显。我们知道,“数的运算”的算理是抽象的,算法却是直观的,我们可以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创设教学情境,即计算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计算赋予实际意义,让学生体验趣味性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乘加和乘减”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计算情境,电子白板呈现四个盒子,有3个蓝色盒子里有4块糖块,另一个红色盒子里只有3块(暂不出现),这些糖块是同学们今天表现较好学生的奖品,你们喜欢吗?表现好的话就奖励给你们。随后提出问题:我们这儿一共有多少块糖块?会列算式吗?学生们兴趣被激发,积极动笔列式。大多学生列出了3×4=12或者4+4+4=12。为了解决“一共”问题,我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们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疑导向,出示第4个盒子,引导学生讨论:要知道盒子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块,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教学,既锻炼了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对抽象数字符号的感知理解能力。
  四、加强口算、估算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口算、估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口头计算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实践训练才能逐步提升。包括口头计算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由于小学生基础知识不同、能力也有较大差别,实践中其口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这样学力不同的学生,我们在强化培养时要注重分层要求,尽可能地让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时候,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已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能力,教师不要忽略了学生这一知识前提。比如:学习21+13两位数的加法时,在了解了学生已有21+3的知识背景后,请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不难发现学生会利用口算轻而易举的得出结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口算的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又为新知教学唤醒了知识记忆,有利于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对于估算能力的培养,方法是相同的,只是需要我们注意估算也是有方法、有口诀帮助我们的,这需要我们在过程中注意总结,让学生记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计算中获得算理、明了算法,提高速度和正确性,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富有实效性,才能助于学生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15年。
  [2]郑管强,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