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引导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寻
【作者】 罗 琪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起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引导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就没有新课学习的感知基础,甚至没有学习方向,不知自身接下来学习所要攻破的难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这几年新课标的实践,让我们明白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理念。而预习正是落实学习主体理念的有效举措,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还能很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搞好语文课的预习呢,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学生运用自身现有知识与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的一种积极尝试,其实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起点,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感知力,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发挥主体性,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和能力,能自觉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不仅为语文学习提供感知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输送方法。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小学语文,必须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
二、引导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策略
在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已成为我们教学常态,甚至把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个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就成为我们必然追求。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会促使我们主动做某事。因此,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几年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他们的后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预习兴趣入手,作好诱发预习兴趣谈话。谈话要简洁、亲切、有感情、有鼓动性。可以从解题入手,也可以从交代背景开始;可以指明学习目的,也可以说明它的现实意义;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掀动学生感情的波澜,也可以用巧设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总之应要言不烦,披文入情。
(二)精心拟定预习提纲。拟定预习提纲,从内容上说,应包括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但每次可以有所侧重。从它应达到的作用说,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看书,熟悉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抓住文章和作者的思路;二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一般应是牵一发而易于动全局的问题;三要富有启发性和思维因素,能触动学生开动“机器”。著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常常油印不加标点、没有注释的课文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障碍,用自己的心力去揣摩分析,了解大概意思。有时他还用写作带动预习,事半功倍。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于语文预习,可让学生在预习中采用“圈点读书法”。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对于文章中关键性字词、蕴涵丰富的语句、匠心独运的结构、以及疑难问题,随时做出不同的记号;对于那些在阅读中深思凝虑,神思飞越而闪现的思想火花,要及时捕捉,记录在书中有空白的地方或者小本子上。这样有利于课后整理复习,以得到充实和提高。预习笔记,一般可以包括以下项目:生字词的语音、语义,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以及一些精彩片段摘抄,段落层次的划分,随想随感,疑难问题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摘要等。
(四)鼓励学生预习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起点,也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训练。我认为质疑应放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也就是预习阶段。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首先接触到的便是课题。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浓缩,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为新课的学习作“认知准备”。“认知准备”指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明确本教学过程的课题,初知所要学习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需要并形成悬念。所以我训练学生在预习时结合课题提出问题,如对《不平常的信》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从课题进行质疑,一开始,学生问题比较肤浅,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课题“不平常”开始,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学生通过对内涵丰富的题眼质疑,较快了解了文章,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预习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立娟,引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年。
[2]妥汉云,如何高效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J].文理导航,2016年。
[3]邢艳飞,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2010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引导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就没有新课学习的感知基础,甚至没有学习方向,不知自身接下来学习所要攻破的难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这几年新课标的实践,让我们明白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理念。而预习正是落实学习主体理念的有效举措,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还能很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搞好语文课的预习呢,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学生运用自身现有知识与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的一种积极尝试,其实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起点,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感知力,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发挥主体性,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加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和能力,能自觉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不仅为语文学习提供感知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输送方法。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小学语文,必须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
二、引导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实践策略
在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已成为我们教学常态,甚至把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个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就成为我们必然追求。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会促使我们主动做某事。因此,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几年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他们的后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预习兴趣入手,作好诱发预习兴趣谈话。谈话要简洁、亲切、有感情、有鼓动性。可以从解题入手,也可以从交代背景开始;可以指明学习目的,也可以说明它的现实意义;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掀动学生感情的波澜,也可以用巧设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总之应要言不烦,披文入情。
(二)精心拟定预习提纲。拟定预习提纲,从内容上说,应包括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但每次可以有所侧重。从它应达到的作用说,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看书,熟悉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抓住文章和作者的思路;二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一般应是牵一发而易于动全局的问题;三要富有启发性和思维因素,能触动学生开动“机器”。著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常常油印不加标点、没有注释的课文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扫除障碍,用自己的心力去揣摩分析,了解大概意思。有时他还用写作带动预习,事半功倍。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然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对于语文预习,可让学生在预习中采用“圈点读书法”。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圈、点、批、注,做好预习笔记,对于文章中关键性字词、蕴涵丰富的语句、匠心独运的结构、以及疑难问题,随时做出不同的记号;对于那些在阅读中深思凝虑,神思飞越而闪现的思想火花,要及时捕捉,记录在书中有空白的地方或者小本子上。这样有利于课后整理复习,以得到充实和提高。预习笔记,一般可以包括以下项目:生字词的语音、语义,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以及一些精彩片段摘抄,段落层次的划分,随想随感,疑难问题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摘要等。
(四)鼓励学生预习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起点,也是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训练。我认为质疑应放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也就是预习阶段。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首先接触到的便是课题。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浓缩,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为新课的学习作“认知准备”。“认知准备”指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明确本教学过程的课题,初知所要学习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求知需要并形成悬念。所以我训练学生在预习时结合课题提出问题,如对《不平常的信》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从课题进行质疑,一开始,学生问题比较肤浅,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课题“不平常”开始,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学生通过对内涵丰富的题眼质疑,较快了解了文章,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预习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立娟,引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2年。
[2]妥汉云,如何高效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J].文理导航,2016年。
[3]邢艳飞,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