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主动参与中发展道德能力
【作者】 李小春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祥龙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摘 要】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主动参与;道德能力;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多元评价;课堂讨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引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认知水平。
如,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中“诚信是金”这一框题时,我播放“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录像。“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诚信臻善美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这时我提出问题:(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感受他们兄弟的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2)你理解这种品质的含义是什么?(3)这种品质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至关重要?(4)如果不讲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这样,让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扣紧心弦,吸引注意,激活思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一个人立世存身的根本,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和诚信习惯。
二、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中“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以及当时的心理感受,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由于事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然后我让学生谈谈如何消除在经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引导他们找到学会面对挫折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遇到挫折时的对策。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挫折中不断前行的过程。
三、实施多元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评价,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学习自信心的。
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自我评价“环保”的认知、行为:(1)能否自觉做到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2)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否去主动上前进行劝阻?(3)能否主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4)能否主动向学校、老师提出搞好校园的环境,如学生食堂卫生、宿舍卫生等建设性的解决意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与提升道德认知相结合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而且落实了环保行动。
四、组织课堂讨论,引领学生充分参与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进行一些如问题讨论、知识竞赛、问题辩论等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教学《隐私受保护》一课中“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这一框题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分数该不该成为隐私”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话题一出,就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都纷纷参与进来:“我认为分数并不可怕,并不是拿不出手,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隐私,通过分数,我们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然后用行动证明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不应该仅以成绩来衡量。一个成绩不好的人或许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我认为分数应该是学生的隐私。”“我认为分数没有必要成为学生的隐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里所处的位置,对学习无疑是个促进。”“公布分数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虐待,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是不科学的,所以我认为分数应该是学生的隐私。”?……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学间交流思想观点的好机会,锻炼能力的好场所。同时学生在谈、论、辩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只要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策略,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丁和余.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0.26
[3]韩艳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激活学生参与意识文教资料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