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刘 慧

【机构】 辽宁省沈阳市回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可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语文教师立足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式学习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一“注入式”的知识传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是新课程改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将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个体去学习,对于难以理解与掌握的语文知识,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充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的好奇心理是非常重的,但是由于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其在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以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而在小组合作这一模式下,就可以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增强其学习形式的新颖性、丰富性,保障其自主、积极地投入其中,将该模式的价值、效用展现出来。
  (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能力,使其具有相应的基础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有利基础。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引入,不仅有助于该目标的达成,也能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学习能力等,使其获取到更加完善、健全的发展,将学科价值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三)有助于新课改的推进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中的要点所在。而借助于小组合作这一模式的引入,就可以帮助教师达成这一目标,以进一步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使其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这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小组合作的效用展现出来,师生间的密切配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至此,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效用来辅助学生找寻角色定位,使学习目标得到进一步地明确,保障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将该模式的效用展现出来。
  例如,首先,教师应找寻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定位,不仅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身份,也应担任好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的角色;其次,教师也应秉持着生本原则,充分发挥组织效用,辅助学生的角色分配,保障小组合作得以顺利开展下去。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长处、优点,为其设定相应的角色,如组长、副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助力。
  (二)合理划分小组,保障教学开展
  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合理的划分好各个小组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障了小组划分的合理性、科学性,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保障学生间、小组间的竞争性,将该模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秉持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一小组中不仅要有优等生,也要有中等生、差等生等,使其在学习中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实现学有所得、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最大化地保障教学中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平衡心理等,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索,促使授课目标得以逐一地落实。
  (三)混合编组,优化设置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并取得进步。因此,在学习小组的分配中,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1.身高恰当。建议按照前矮后高的传统方式编排座位。确保每一名学生的视线不被遮挡。2.性别互补。建议在分组时尽可能做到男女平衡,可以利用男女同学的思维差异、语言差异、行为差异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性格互补。学生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其语言表达,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尽可能做到性格内外向混合,这样在小组讨论中就不会出现突然冷场等现象。4.优势互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名学生的学习优势,选择“优带差”的教育方式,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在学习《自己去吧》一文中,教师可对学生混合编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每位同学的优势,每组可推荐两名同学进行课堂表演。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以表演为主要教学方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让学生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细心品味学习内容,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感悟文字,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在表演中加深思考和领悟,同组学生之间相互感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确定目标,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目标作为考核、学生参与的条件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组织管理能力都有限,教师随意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学生会感觉漫无边际,搞不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让学生学习,让讨论具有目的性。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表现,以组为单位或者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汇总、评价和归纳,以更好地确定今后学习的目标。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这一模式是非常常见的,将具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效用。在此模式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的增强,对其有效学习的实现也有着非常大的效用。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减少盲目性,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学生学情加以应用,实现合理运用,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季晓莹.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7(06):280-281.
  [2]张元琴.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