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作者】 马惠芬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全面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探讨的热点之一。什么是有效教学,仁智互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定义为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生命活力呢?这里,笔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朗读贯穿课堂
  教学千法以读为首。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训练形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是这么做的,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课堂。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是学习语言的好教材。本学期我听了一节校内教研课,上的是一语《小雨点》,执教者张老师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她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再让学生互读,要求读流利——不顿读、不唱读;然后张老师指导学生不读破词,长句怎么停顿;最后张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导学生读美,读出小雨点开心、轻松、活泼,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把一颗颗稚嫩晶莹的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中。再例如我在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来体会祖国幅员辽阔;抓住“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感受祖国景色优美,山河壮丽;抓住“清香、醇美、光洁绚丽、天工巧夺”体会祖国的物产丰富……通过听录音、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吟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实现移情目标。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体验,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二、质疑激活课堂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经常让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质疑——探疑——议疑——释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产生自己的见解。下面是我教《螳螂捕蝉》一文时的一个质疑片段。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学生读书后)生1:“取胜的希望很大”是什么意思?生2:吴王要是换成刘备会怎样说?怎样做?生3:吴王的态度为什么那么固执?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去想、去议。(大约两分钟有学生举手)师:就请想好的同学说出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生1:“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生2:“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还有失利的可能性。生3:攻打楚国有利也有弊,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能冒这个险,所以大臣们是对的。生4:吴王要是刘备就好了。他会说:我不能一心只想攻打楚国,而不顾身后的诸侯国。大臣们考虑就是比我周到,我就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吧!生5:少数服从多数。大臣们能为我社稷江山考虑,对我忠心耿耿,我刘备真是三生有幸。生6:吴王跟刘皇叔相比真是一个独断专横的昏君。生7:他眼里只有利,只有他自己,不但不听劝阻,还下了死命令。以上这一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课堂中通过朗读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思维非常活跃,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和人文魅力。
  三、比较提升课堂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思维方式是我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他能让学生模糊的轮廓变得硬朗,紊乱的思路变得清晰,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例如在教生字“袤”时,我把“袤”跟“衷、衰、裹、哀、褒”等字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能从汉字的结构、读音、字形、字义等几方面区别开来,避免混淆。再例如我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古诗时,我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学生1:这两首诗产生的年代、背景不同。学生2:这两首诗感情的基调不同,前一首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突出一个“喜”字;而后一首诗是陆游的绝命诗,全诗突出一个“悲”字。学生3:这两首诗相同之处就是这两首诗都表现作者渴望祖国统一,渴望和平这样的思想感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课例都说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同辨异的创新能力,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我们侃侃而谈践行有效教学,创设高效课堂时,应该扪心自问: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呢?也许有效教学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课堂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更应是一种追求。践行有效教学,创设新课标下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创新,谨慎使用好“有效教学”,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呈现有效高效的课堂,为实现新课改提出的有效教学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新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