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刘晓燕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三合镇塘坝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要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策略,使其与教师共同创建高效课堂。本文从活用教材、营造氛围、强化朗读教学和发展创新思维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课堂,大多充斥着“一言讲”,给人的感觉就是讲圣经,而不是教语文。语文教学是教而不是宣,语文基础知识也不止于字词句,阅读教学也不是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更不是样板戏。反思过去,沉浸语文课改,我们才能抽刀断水,大刀阔斧的改。时至今日,我们已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取得不少成果,而这些成果又化为理念和经验,指导着我们下轮课改。语文教学就在这样背景下边探索边实践,取得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把这几年语文课改的实践心得进行分享。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教材编排在变,在教材使用上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这种与时俱进的教材观。现在社会流行一种观点“教师就应该把书教好”,这句话明显弱化了教师的职业内涵,带有“只教书、不育人”观点、更大的不足就是“教教材”,违背“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虽然教材是新课标理念的“化身”,是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要求的具体呈现,但所选用的课文无非就是一个载体,又因为其篇幅、篇量有限,也无法把国家意志全揽其中,加之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我们教师正确认识教材,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才能正确运用教材。新课标中的语文是同现实同行的,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语文教育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能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文,活用教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
二、营造和谐愉悦氛围,激励评价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氛围营造的缔造者,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除了激趣外,就是要加强氛围营造,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上,鼓励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辩,多从赏识的角度去评判学生,多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不对学生求全责备,更不能嘲笑、挖苦、讥讽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多给学生表现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关心、鼓励、帮助下,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就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参与学习。
三、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改要求还语文课堂书声朗朗。传统语文教学,为了“教以应试”赶进度,忽视了语文学习以读为径这一途径,导致学生朗读文本就成问题,这样教学显然没有理解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予以纠正,让学生大声读出来,使其在熟读、有感情地朗读中或快速的默读中习得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发展语感,获得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多年实践表明,只要让学生多读,就能走进语文,获得理解。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之后,学生自发的研读活动也就有了探索的兴趣、有了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四、抓住好奇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的天然优势,是其他学科也不能比拟的。只要我们科学运用,就能有效实现这一效果。再加上,小学生的天真无邪,敢于想的特征,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好奇心也是比较强的,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发挥学生独特性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禁锢学生思维,抹杀学生想象力,要引导他们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创新思考和标新立异鼓掌。曾经看到这样一位教师在讲课时问学生:“雪融化过后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这时教师应该表扬这位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但是事实却是教师批评这位学生思维方式有问题,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严重带有禁锢思想的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中是最忌讳的。其实,每个人的创新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才能萌发。好奇心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尤为明显,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进而产生无数的疑问,这种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得以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新课改所迫切希望得到的效果。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要走出传统,创新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鲁仁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3年。
[2]时先虎、张秀玲,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3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课堂,大多充斥着“一言讲”,给人的感觉就是讲圣经,而不是教语文。语文教学是教而不是宣,语文基础知识也不止于字词句,阅读教学也不是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更不是样板戏。反思过去,沉浸语文课改,我们才能抽刀断水,大刀阔斧的改。时至今日,我们已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取得不少成果,而这些成果又化为理念和经验,指导着我们下轮课改。语文教学就在这样背景下边探索边实践,取得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把这几年语文课改的实践心得进行分享。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教材编排在变,在教材使用上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这种与时俱进的教材观。现在社会流行一种观点“教师就应该把书教好”,这句话明显弱化了教师的职业内涵,带有“只教书、不育人”观点、更大的不足就是“教教材”,违背“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虽然教材是新课标理念的“化身”,是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要求的具体呈现,但所选用的课文无非就是一个载体,又因为其篇幅、篇量有限,也无法把国家意志全揽其中,加之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我们教师正确认识教材,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才能正确运用教材。新课标中的语文是同现实同行的,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语文教育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能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语文,活用教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
二、营造和谐愉悦氛围,激励评价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氛围营造的缔造者,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除了激趣外,就是要加强氛围营造,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上,鼓励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辩,多从赏识的角度去评判学生,多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不对学生求全责备,更不能嘲笑、挖苦、讥讽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多给学生表现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关心、鼓励、帮助下,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就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参与学习。
三、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改要求还语文课堂书声朗朗。传统语文教学,为了“教以应试”赶进度,忽视了语文学习以读为径这一途径,导致学生朗读文本就成问题,这样教学显然没有理解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必须予以纠正,让学生大声读出来,使其在熟读、有感情地朗读中或快速的默读中习得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发展语感,获得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多年实践表明,只要让学生多读,就能走进语文,获得理解。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之后,学生自发的研读活动也就有了探索的兴趣、有了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四、抓住好奇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培养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的天然优势,是其他学科也不能比拟的。只要我们科学运用,就能有效实现这一效果。再加上,小学生的天真无邪,敢于想的特征,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好奇心也是比较强的,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发挥学生独特性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禁锢学生思维,抹杀学生想象力,要引导他们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创新思考和标新立异鼓掌。曾经看到这样一位教师在讲课时问学生:“雪融化过后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这时教师应该表扬这位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但是事实却是教师批评这位学生思维方式有问题,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严重带有禁锢思想的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中是最忌讳的。其实,每个人的创新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才能萌发。好奇心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尤为明显,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进而产生无数的疑问,这种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得以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新课改所迫切希望得到的效果。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要走出传统,创新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鲁仁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3年。
[2]时先虎、张秀玲,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