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王 毅

【机构】 四川省仪陇县先锋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创新是常见的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永恒话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解,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创新意识培养步骤。为了呼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创新意识需要向创新素养转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理解
  将创新意识放在具体的学科背景下,可以形成非常直观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应当如何建立科学的理解呢?笔者试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意味着对已有情形的改进或创造,意味着对已有知识体系、知识建构的方法、问题解决的思路的不满足,而这首先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的,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形成。进一步说,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之间,前者是激活后者的基础,前者是打开后者空间的动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比较欠缺的,他们更习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思维成本低,且对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形成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因为缺乏创新意识,最容易出现的情形就是讲过的题型才会,遇到未讲过的题型就无法打开解题思路,而这也恰恰是一线数学教师最头疼的事情。
  2. 独立思考是创新意识的保障
  纵观数学史上的创新,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与研究者个体相关,这意味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的个体经验在问题的驱动之下与先前经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譬如在学习了菱形的性质之后提出问题: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呢?学生接收到这个问题之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一般四边形变成菱形的表象,又或者是直接形成一个菱形表象,然后思考其满足什么条件才是菱形。 待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四边形满足“对角线垂直平分”,或者是“四边相等”等条件时,它就是菱形,这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个表象一般来说都是属于学生个体的,因此创新意识需要独立思考来保障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二、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挖掘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是必须的。所以要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教材的挖掘,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因为类比其实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转换学生的思维,实则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锻炼的过程,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无论所给定的题目学生是否能够解答,他们至少都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于有了新的想法,这无疑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生成,所以,课堂教学中,进行类比的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另外,在教授二元方程的时候可以类比推理三元方程的解法,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依据二元方程的解法猜想三元方程的解法,不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会无限地放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此时,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中运用类比的思维训练方式,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充当被动的角色,思维意识受到限制,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和表达,作者是在根源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选择一些经典的题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学习,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活跃了传统教学中刻板的教学气氛,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激发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的思考的能力是根本基础,学生能够独立的面对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建立创新的意识,尤其是在面临比较困难的数学题型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或者相关的活动,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题多问”的教学方法,根据同一道数学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提问,这样,学生就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了多角度的思维,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另外,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及时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关注当代数学教育的更新和发展,创造更多样化的,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
  5.解题过程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
  数学之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困难,是因为这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解答问题时候的思路和逻辑,甚至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都很重要,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总会呈现出为难的情况,于是会造成对数学解题失去兴趣,思维模式受到局限,但是通过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就会大大改善这种情况,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样化的思维,从而建立创新意识。?
  总之,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在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从挖掘教材开始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无疑都是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到提升创新能力止。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因为动手能力恰是思维内在能力的外在反应。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是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王昌明,林诗游.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作用与培养[J].教育进展,2018,8(3):304-325.
  [2]李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