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立足文本内涵 渗透感恩教育
【作者】 李晓玉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武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余,许多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他们大多形成了自私狭隘的个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老师对他们的照顾和关心当作理所应当。很多时候对老师的帮助、教育竟连一个微笑,一声“谢谢”都没有,这种情形让许多老师们感到心寒不已。
直到一次偶然,我才深深地感到这一切都跟当前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记得那天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勾画下来,多读读,再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体会。同学们开始读者,找着,画着。我巡视中突然看见那个叫杨静的女孩头埋得低低的,双肩微微抖动着。我急忙上前低头想询问,但见她的书页上居然是一滴滴泪水。我疑惑不解:她生病了?和同学怄气了?还是有什么心事?看她一时不能平静下来,我满怀疑虑的离开了她的座位。几分钟后,同学们开始交流汇报,此时她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了,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杨静同学,请谈谈你的体会,好吗?”她慢慢地站起身来,用低低的但仍清晰的声音说:“文中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到处都是血迹。挖到38小时……’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我的爸爸,那天深夜,我高烧不退,爸爸背着我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移步去医院,途中几次摔倒。”说着她的眼泪又滑落了下来。
此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不正是编者的意图吗?这不正是教者的困惑吗?这不正是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吗?突然我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何不以此为契机好好地与他们交流呢。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放下手中的教本。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吗?”教室里一阵沉默,随后一只只稚嫩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缓缓地举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发言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黄小小说奶奶抱她时摔断了手指,落下了终身残疾。赵波说哥哥带他游泳时,为救他差点丢掉性命。田晓涛说妈妈为了他在外打工已经几年都没有回家了,目的是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以供他将来读书用……霎时间,我那积蓄心中已久的话语如同决堤洪水奔涌而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游子吟》中昏暗油灯下为儿缝制衣衫的老母吗?《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且身患绝症的慈母吗?《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严父吗?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位因救儿子而“精神失常”的父亲吗?他们既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父母含辛如苦,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我们要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操心。
看着他们那一张充满童真的脸,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亲切地说:大家不仅生活在父母爱的海洋中,同时还享受着浓浓的师恩,你们可曾记得《画杨桃》中那饱含着慈父般爱的老师。《理想的风筝》中给大家以榜样力量的残疾老师。他们既是恩师,又是朋友,更是你们成长路上的呵护者。还有《争吵》中克莱蒂和安利柯的感人故事。《她是我的朋友》中一心想着别人的阮恒。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的心,在他们身上友爱之光熠熠生辉。更不应该忘记《尊严》中那宛如慈父兄长的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哈默一次次的帮助。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救别人与危难的台湾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保罗、保罗哥哥、小男孩。从他们身上大家应该感受到那种难能可贵的陌生人之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被关心着,帮助着,呵护着。大家应该感念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陌生人之恩……反思目前的教育,学校在社会大环境的驱使下一直以来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切为学生服务,狠抓教学质量,而忽视对学生加强心理、人文方面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家长们对孩子倾注过多的爱,往往认为现在的孩子读书太苦,学习压力太大,所以对孩子的付出的关心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只会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缺乏让爱在孩子身上再生的教育意识,结果孩子不懂什么是爱,得到父母的爱越多,所给予父母,给予他人,给予社会的爱越少。这样长此以往,使得现在的孩子不仅仅对来自他人的关爱照单全收,并且认为理所应当。
从那以后,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感恩因素,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渗透的方法,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因素,在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切勿牵强附会。可以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明理陶悟情的目的。也可以 从人物形象切入在渗透感恩情感的过程中,以优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精神境界。还可以 从重点语句切入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说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重点的语句当中,因此,抓住在全文中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于是,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施恩。培养和谐社会中具有健全人格的后继之秀。
直到一次偶然,我才深深地感到这一切都跟当前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记得那天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勾画下来,多读读,再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体会。同学们开始读者,找着,画着。我巡视中突然看见那个叫杨静的女孩头埋得低低的,双肩微微抖动着。我急忙上前低头想询问,但见她的书页上居然是一滴滴泪水。我疑惑不解:她生病了?和同学怄气了?还是有什么心事?看她一时不能平静下来,我满怀疑虑的离开了她的座位。几分钟后,同学们开始交流汇报,此时她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了,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杨静同学,请谈谈你的体会,好吗?”她慢慢地站起身来,用低低的但仍清晰的声音说:“文中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到处都是血迹。挖到38小时……’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我的爸爸,那天深夜,我高烧不退,爸爸背着我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移步去医院,途中几次摔倒。”说着她的眼泪又滑落了下来。
此时,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不正是编者的意图吗?这不正是教者的困惑吗?这不正是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吗?突然我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何不以此为契机好好地与他们交流呢。于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放下手中的教本。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吗?”教室里一阵沉默,随后一只只稚嫩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缓缓地举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发言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黄小小说奶奶抱她时摔断了手指,落下了终身残疾。赵波说哥哥带他游泳时,为救他差点丢掉性命。田晓涛说妈妈为了他在外打工已经几年都没有回家了,目的是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以供他将来读书用……霎时间,我那积蓄心中已久的话语如同决堤洪水奔涌而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游子吟》中昏暗油灯下为儿缝制衣衫的老母吗?《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且身患绝症的慈母吗?《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严父吗?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位因救儿子而“精神失常”的父亲吗?他们既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父母含辛如苦,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我们要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操心。
看着他们那一张充满童真的脸,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亲切地说:大家不仅生活在父母爱的海洋中,同时还享受着浓浓的师恩,你们可曾记得《画杨桃》中那饱含着慈父般爱的老师。《理想的风筝》中给大家以榜样力量的残疾老师。他们既是恩师,又是朋友,更是你们成长路上的呵护者。还有《争吵》中克莱蒂和安利柯的感人故事。《她是我的朋友》中一心想着别人的阮恒。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的心,在他们身上友爱之光熠熠生辉。更不应该忘记《尊严》中那宛如慈父兄长的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哈默一次次的帮助。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救别人与危难的台湾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保罗、保罗哥哥、小男孩。从他们身上大家应该感受到那种难能可贵的陌生人之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被关心着,帮助着,呵护着。大家应该感念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陌生人之恩……反思目前的教育,学校在社会大环境的驱使下一直以来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切为学生服务,狠抓教学质量,而忽视对学生加强心理、人文方面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家长们对孩子倾注过多的爱,往往认为现在的孩子读书太苦,学习压力太大,所以对孩子的付出的关心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只会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缺乏让爱在孩子身上再生的教育意识,结果孩子不懂什么是爱,得到父母的爱越多,所给予父母,给予他人,给予社会的爱越少。这样长此以往,使得现在的孩子不仅仅对来自他人的关爱照单全收,并且认为理所应当。
从那以后,我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感恩因素,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通过渗透的方法,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而作为语文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因素,在教学中做到点到为止,切勿牵强附会。可以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明理陶悟情的目的。也可以 从人物形象切入在渗透感恩情感的过程中,以优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精神境界。还可以 从重点语句切入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说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重点的语句当中,因此,抓住在全文中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于是,让学生在承蒙周围的人关爱与帮助说一声‘谢谢’,意义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施恩。培养和谐社会中具有健全人格的后继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