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王晓军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教育家林崇德先生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
一、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主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因素,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让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自己做的)圆柱学具,指导学生观察,圆柱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说出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观察自备的圆柱体,用彩笔标出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再将圆柱体表面展开,让学生通过展开图的观察、分析、口头说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式。
3.出示例2再出示带思考性质的题让学生思考。
从以上三个步骤看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表达,整堂课由直观——表象——抽象,使教师、知识、学生融为一体,通过例题讲解和思考题的出示,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主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因素,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让我深深感到,由于传统封闭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我们国家,学生年龄越大,接受的教育越多,定势思维和从众心理就越严重,越难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奇的想法,缺乏创造性。难怪,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突破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很好的思维潜力,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怎样比较3/4和5/6的大小?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去比,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还可能提出“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的方法或“先比较这两个分数与‘1’的相差数的大小?”的方法等,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以一种答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整个素质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有全方位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我们才无愧于改革的口号,无愧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
一、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主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因素,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让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自己做的)圆柱学具,指导学生观察,圆柱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说出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观察自备的圆柱体,用彩笔标出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再将圆柱体表面展开,让学生通过展开图的观察、分析、口头说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式。
3.出示例2再出示带思考性质的题让学生思考。
从以上三个步骤看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表达,整堂课由直观——表象——抽象,使教师、知识、学生融为一体,通过例题讲解和思考题的出示,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主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因素,因此思维是否得以发展,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如何。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让我深深感到,由于传统封闭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我们国家,学生年龄越大,接受的教育越多,定势思维和从众心理就越严重,越难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奇的想法,缺乏创造性。难怪,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突破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很好的思维潜力,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怎样比较3/4和5/6的大小?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去比,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还可能提出“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的方法或“先比较这两个分数与‘1’的相差数的大小?”的方法等,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以一种答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整个素质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有全方位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我们才无愧于改革的口号,无愧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