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蔡 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必然要求。教学中我们可从学生现实出发,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施教。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他们数学应用能力。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效落实新课标的正确做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而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应试”,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呈现出来,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我们知道,没有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就无可谈起。为此,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落实。
一是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整合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行业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如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庆用事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策略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反复训练。而应用能力更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而我们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用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应用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他们数学现实出发,将数学中的概念从实际生活背景中引入,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创设生活问题情境,鼓励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思考。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的实践性说明了其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应用特征。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着手,引导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应用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了解家里一周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我们教师就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达到应用中学、学中应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涛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
[2]胡显军,论中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他们数学应用能力。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效落实新课标的正确做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而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应试”,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呈现出来,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我们知道,没有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就无可谈起。为此,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落实。
一是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二)整合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行业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如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庆用事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策略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反复训练。而应用能力更需要我们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而我们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用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应用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他们数学现实出发,将数学中的概念从实际生活背景中引入,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创设生活问题情境,鼓励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思考。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数学的实践性说明了其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应用特征。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着手,引导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应用意识,也培养了应用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了解家里一周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我们教师就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达到应用中学、学中应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涛清,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
[2]胡显军,论中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