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康 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翔凤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从激趣入手,鼓励学生合理联想推测,敢于标新立异,并授予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从而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地理;创新思维;培养;实践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词,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竞争时代的强烈要求。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地理教学,谈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有创新思维之动力和激情。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我们就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科幻片来想象外星人情况,引导学生想象:外星人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是否和地球人长的一样?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要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自然信心满满,主动探索。
二、鼓励学生合理联想推测
所谓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属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联想作用很多,不仅有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并运用联想进行合理思考、推测,发现新的关系。而地理活动中的联想,就是由某些事物而想到其它相关的地理事物,在整合新旧知识、形成新的有内在联系新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学习埃及的棉花生产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各地棉花生产。如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同纬度的中国南疆地区→美国的棉花带,得出棉花产地的自然条件为光热充足、土地平坦、充足的灌溉水源。通过联想推测,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联系了其它的区域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一举多得。再如,讲到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时,其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它的分布明显不合地带性。通过对其它各地小块热带雨林的分布,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的东南部,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引导学生对影响雨林分布的一些增温增湿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迎风坡和暖流是这些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得出全新的结论。
三、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学生依赖性强,被动,其思维也受到桎梏,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即所谓的“思维定势”,而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打破定势,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更不能让他们受制于雷池而不敢越一步。否则就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要敢于另辟蹊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错误的答案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如讲南水北调时,有学生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但是南方大旱之时,再向北方输水,南方会有水输吗?北方如此缺水,又分布如此多的人口和城市,发展不利,能否把首都从北京搬到南方来吗?或者把人口、工业迁到南方来,这样是否会比单纯向北方输水更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如此问题,老师不一定全有准备,但应对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异想天开的作法给予肯定。并结合外国实例,来引导同学讨论,达到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四、授予学生良好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用于实践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索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文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讨[J].高考,2018年。
【关键词】 初中地理;创新思维;培养;实践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词,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竞争时代的强烈要求。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作为立足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地理教学,谈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就必须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有创新思维之动力和激情。落实到实践教学中,我们就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时,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科幻片来想象外星人情况,引导学生想象:外星人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是否和地球人长的一样?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要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自然信心满满,主动探索。
二、鼓励学生合理联想推测
所谓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属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联想作用很多,不仅有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并运用联想进行合理思考、推测,发现新的关系。而地理活动中的联想,就是由某些事物而想到其它相关的地理事物,在整合新旧知识、形成新的有内在联系新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学习埃及的棉花生产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各地棉花生产。如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同纬度的中国南疆地区→美国的棉花带,得出棉花产地的自然条件为光热充足、土地平坦、充足的灌溉水源。通过联想推测,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联系了其它的区域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一举多得。再如,讲到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时,其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它的分布明显不合地带性。通过对其它各地小块热带雨林的分布,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的东南部,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引导学生对影响雨林分布的一些增温增湿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迎风坡和暖流是这些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得出全新的结论。
三、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学生依赖性强,被动,其思维也受到桎梏,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即所谓的“思维定势”,而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今天,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打破定势,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更不能让他们受制于雷池而不敢越一步。否则就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要敢于另辟蹊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错误的答案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如讲南水北调时,有学生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但是南方大旱之时,再向北方输水,南方会有水输吗?北方如此缺水,又分布如此多的人口和城市,发展不利,能否把首都从北京搬到南方来吗?或者把人口、工业迁到南方来,这样是否会比单纯向北方输水更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如此问题,老师不一定全有准备,但应对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异想天开的作法给予肯定。并结合外国实例,来引导同学讨论,达到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四、授予学生良好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用于实践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索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文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讨[J].高考,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