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 陈功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宝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实践活动课教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课程之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其核心是由学生本人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应用。那如果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
实践活动课在总体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笔者在备课时,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动手操作是上好小学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和核心,对于直观观察和理解能力非常强的小学生而言,与其通过抽象的理论方式传授,不如把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这样一节数学课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和物理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可以在操作中进一步了解各个图形中每一个边长之间的关系和特点,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自行发现和探索各种各样图形和物体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和秘密,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作为学习小主人的自豪感,他们在快乐和自豪心理的驱使下会对每一个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节看似量量、剪剪的自由课上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强硬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此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可以确保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汲取更多、更有效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更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利用数学游戏来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乐趣
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在一堂实践活动课上引入游戏的环节,那么我相信无论何种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往往在严格的要求中限制学生爱玩天性的发展,让小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灌输,事实上这种传统的应试思维往往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这就使得小学生在长时间的压抑氛围下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也容易降低学习的效率,其实我们的教师不妨可以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来取代机械的灌输,让一些灵活的数学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研究表明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模式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同样适用。
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计算24”的游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游戏小组,然后以扑克牌为媒介展开这项巧妙的游戏,在游戏中,小学生一边会被游戏的魅力所折服,另一边又会迅速的沉浸到计算24的愉悦氛围中。如此学生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以轻松的模式展开加减乘除的巩固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堂上的乐趣,其对加减乘除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利用生活现象来巩固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我们让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还是为了用于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活动课中,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来捕捉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对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到认识“元、角、分”时,我便在活动课上开展了一次“逛小小商店”的活动,即让学生将自己的课桌布置成简易商店的模式,在每一个物体上标上相应的价格,这些价格或是具体到元、或是具体到角、或是具体到分,然后让学生在逛小小商店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来应用所学习的元角分知识。再比如在学习了“认识钟表”的知识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为旅游者设计“徐州一日游”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确定旅游者需要在一天的时间内去哪些地方,同时在行程日历上记录下具体的安排时间,如此一来学生便在实际的活动中提到了到时间应用的重要性,数学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五、利用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重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还要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评价要以引导、鼓励为主。但还要讲究高效性,因为高效的评价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影响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
如在《图案的欣赏和设计》课上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设计得很好,图案非常优美,有些同学的想法却很简单,设计出的图案也很单一,于是我们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不管哪位同学都要到别的同学那里学习,学完之后再对自己的作品修改。结果很多同学原先设计得并不美观的,都在别人那儿学得一招半式,然后把自己的图案还修改得像模像样。接着我们把每位同学设计得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并在每张图案上写上了一句表扬的话。结果差不多每位同学都感到很轻松、很骄傲,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表扬。通过充分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有时比直接的评价效果更好。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其核心是由学生本人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应用。那如果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
实践活动课在总体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笔者在备课时,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动手操作是上好小学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和核心,对于直观观察和理解能力非常强的小学生而言,与其通过抽象的理论方式传授,不如把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这样一节数学课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和物理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可以在操作中进一步了解各个图形中每一个边长之间的关系和特点,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自行发现和探索各种各样图形和物体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和秘密,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作为学习小主人的自豪感,他们在快乐和自豪心理的驱使下会对每一个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节看似量量、剪剪的自由课上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强硬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此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可以确保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汲取更多、更有效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更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利用数学游戏来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乐趣
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在一堂实践活动课上引入游戏的环节,那么我相信无论何种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往往在严格的要求中限制学生爱玩天性的发展,让小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灌输,事实上这种传统的应试思维往往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这就使得小学生在长时间的压抑氛围下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也容易降低学习的效率,其实我们的教师不妨可以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来取代机械的灌输,让一些灵活的数学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研究表明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模式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同样适用。
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计算24”的游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游戏小组,然后以扑克牌为媒介展开这项巧妙的游戏,在游戏中,小学生一边会被游戏的魅力所折服,另一边又会迅速的沉浸到计算24的愉悦氛围中。如此学生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以轻松的模式展开加减乘除的巩固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堂上的乐趣,其对加减乘除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利用生活现象来巩固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我们让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还是为了用于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活动课中,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来捕捉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对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到认识“元、角、分”时,我便在活动课上开展了一次“逛小小商店”的活动,即让学生将自己的课桌布置成简易商店的模式,在每一个物体上标上相应的价格,这些价格或是具体到元、或是具体到角、或是具体到分,然后让学生在逛小小商店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来应用所学习的元角分知识。再比如在学习了“认识钟表”的知识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为旅游者设计“徐州一日游”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确定旅游者需要在一天的时间内去哪些地方,同时在行程日历上记录下具体的安排时间,如此一来学生便在实际的活动中提到了到时间应用的重要性,数学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五、利用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重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还要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评价要以引导、鼓励为主。但还要讲究高效性,因为高效的评价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影响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
如在《图案的欣赏和设计》课上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设计得很好,图案非常优美,有些同学的想法却很简单,设计出的图案也很单一,于是我们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不管哪位同学都要到别的同学那里学习,学完之后再对自己的作品修改。结果很多同学原先设计得并不美观的,都在别人那儿学得一招半式,然后把自己的图案还修改得像模像样。接着我们把每位同学设计得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并在每张图案上写上了一句表扬的话。结果差不多每位同学都感到很轻松、很骄傲,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表扬。通过充分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有时比直接的评价效果更好。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