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朗读训练

【作者】 彭华兰

【机构】 四川省广安第三中学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中发展理解能力、获得语感培养,积累词汇,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朗读训练;加强

  书是读懂的。只要“书读百遍”,就会获得“其义自见”效果。特别是语文教学,更应该加强朗读。新课标就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摒弃太多的口舌,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分析,引领学生朗读。朗读,就是把文章用声音清楚、响亮的念出来。具体的说,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实践技能。经常朗读有助于加强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等。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是读的学科。”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知道,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加强语文教学朗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好语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加强朗读训练的实践作用。
  一、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记忆
  发声的朗读,是一种以理解文宇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读书方式,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理解文章,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的效果。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受到文章熏陶,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在读中有所获、有所得,从而达到理解文章、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二、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有助于陶冶情操,增强学生语感
  加强语感培养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的任务。所谓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强弱之分,强者一接触语言文字,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感能力弱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那怎么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呢?加强朗读训练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进入现行教材的课文,大都是专家、学者精心选载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诗经》、《岳阳楼记》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像《沁园春·雪》、《乡愁》等也是一些驰名中外的佳作,对于这些名家名篇,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放在朗读上,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学生凭借想象就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文学世界里,从中不仅能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还能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含蓄美、音乐美,在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一步提升语感。
  三、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有助于丰富词汇,加强积累
  朗读一定意义上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合一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提倡朗读,大声的读,读到淋漓尽致。通过朗读,让学生与语文材料多次面对面的进行接触,品尝文章的“原汁原味”,文章中的一些精美语言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起来了,不知不觉就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知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学生朗读的基础。南宋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说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等,都是我们大量阅读的重要材料。当然,仅在课堂内朗读还不够,我们还要从时间上加以拓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就可以让学生与文本广泛接触,并从中得到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便会乐于朗读积累,丰富词汇,便会“孜孜以求之”,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加强语文朗读教学,有助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蕴藏着无限的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教育家李泽厚如是说:“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究和建设人的心理本体,作为美学内容的美育,便是这样。”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便应强化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文章,《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还有不少的诗词歌赋,都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现出结构美、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以情激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心灵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当然,加强语文朗读教学,还有很多实践意义,可以说,是我们引导学生直接走向理解、培养语感、发展情境、提高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门径通道。因此,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法的落实,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李学玲,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7年。
  [2]盛学梅,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现实意义[J].新课程,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