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究
【作者】 汪 薇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永定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学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利用多元化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经典,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老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在以语文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教学诸要素中深入挖掘,把课程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再以课堂内容为基础组织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中来。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常规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经典古文故事,传达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了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们可以间接的对中国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特色。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技能,还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过相关文章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特点,甚至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再创造。儒家和道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富贵不能淫”体现了永远要坚守品格,积极奋进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励志名言,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是一种辩证思维。另外还有各种诗词经典,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情怀,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等等。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学生进行历史的重演,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历史的重演,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喜爱;最后,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外出学习,参观博物馆或者一些传统文化保存良好的景点,带领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喜爱程度。
三、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首先,要建立传统文化启蒙机构,促进学习传统文化的发展。像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每逢过节时都会开始一些传统文化的节日,如诗朗诵、汉语桥等,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学校也可以效仿,利用传统文化启蒙结构,来开设一些诗歌朗诵、古诗文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其次,明确全新的教学观念。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但是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有限,因此,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来传播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大型讲座以及课外阅读活动等教学新形势,能够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传统内涵的课外读物。
四、重视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文化教育中,有必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步骤加以重视。可以让学生主动阅读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接触我国古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也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领悟文化的魅力。
五、培养学生的古诗文兴趣,让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喜欢古诗文,但是可以利用周围的学生来带动这些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保证自己以一种更加高涨的热情去向学生讲授文章,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慢慢放下戒备,让他们认为古诗文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接受古诗文学习。其次,要科学安排课堂内容和结构,并不一定要根据教材排版进行讲解,可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多多传播文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热爱传统文化。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机械地依靠填鸭式教学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看到一篇古诗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不要去背诵而不是关注古诗词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文章不理解,就先背诵”的方式,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背诵整篇文章或者是重点段落,虽然这种方式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只有理解才能够更好地背诵,如果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就去死记硬背,这样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他们也很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七、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层层剖析
想要学好古诗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文章的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刻理解;然后领略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最后是对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文言知识等进行深入认知。细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积累量,让学生的古诗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讲课深度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寻找新型的古文探索方式,慢慢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他们的语文知识学习需求。在开展渗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拓展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要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最后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引入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4):75-76.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10):24.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老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在以语文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教学诸要素中深入挖掘,把课程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再以课堂内容为基础组织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中来。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常规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经典古文故事,传达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了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们可以间接的对中国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特色。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技能,还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过相关文章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特点,甚至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再创造。儒家和道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富贵不能淫”体现了永远要坚守品格,积极奋进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励志名言,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是一种辩证思维。另外还有各种诗词经典,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情怀,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等等。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学生进行历史的重演,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历史的重演,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喜爱;最后,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外出学习,参观博物馆或者一些传统文化保存良好的景点,带领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喜爱程度。
三、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首先,要建立传统文化启蒙机构,促进学习传统文化的发展。像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每逢过节时都会开始一些传统文化的节日,如诗朗诵、汉语桥等,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学校也可以效仿,利用传统文化启蒙结构,来开设一些诗歌朗诵、古诗文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其次,明确全新的教学观念。虽然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但是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有限,因此,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来传播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大型讲座以及课外阅读活动等教学新形势,能够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传统内涵的课外读物。
四、重视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文化教育中,有必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步骤加以重视。可以让学生主动阅读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接触我国古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也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领悟文化的魅力。
五、培养学生的古诗文兴趣,让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喜欢古诗文,但是可以利用周围的学生来带动这些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保证自己以一种更加高涨的热情去向学生讲授文章,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慢慢放下戒备,让他们认为古诗文学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接受古诗文学习。其次,要科学安排课堂内容和结构,并不一定要根据教材排版进行讲解,可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多多传播文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热爱传统文化。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机械地依靠填鸭式教学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看到一篇古诗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不要去背诵而不是关注古诗词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文章不理解,就先背诵”的方式,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背诵整篇文章或者是重点段落,虽然这种方式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只有理解才能够更好地背诵,如果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就去死记硬背,这样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他们也很难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七、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层层剖析
想要学好古诗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文章的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刻理解;然后领略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最后是对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文言知识等进行深入认知。细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积累量,让学生的古诗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讲课深度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寻找新型的古文探索方式,慢慢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他们的语文知识学习需求。在开展渗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拓展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要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最后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引入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4):75-76.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