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数学探索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探寻
【作者】 蔡 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而这效果却需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索;主体地位;凸显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达成这种需要,就有利于人体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新课标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做法,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而对于习惯于接受被灌的学生来说,要他们主动起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就必须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使之在新、趣、奇的吸引下主动成为学习者。这样才能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引导学生数学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
一、诱发自主探索的动机
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做出安排、监控和调节,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学习方法的主体就是学生自己。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起点,学生探索的热情往往来源于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解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心地去让学生自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在于数学学习方法与情感的体验与获得。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诱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练习中见到的都是一些规则的立体图形,而生活中有时需要知道一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上我给每一组同学发了一个土豆,要求他们想办法计算土豆的体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量,有的算,还有的学生在静静地思索,他们要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就要他们要综合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好富于探索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有丰富的题材环境。诱发学生认知结构的强烈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猜测的兴趣和验证的倾向。
二、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学习方式的合作特征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缓和生生和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和疏远的现象,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因此,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十分倡导合作与交流,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可以增强合作的意识,取长补短,在讨论中,学生不但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还要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并进行辨别与比较。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学生心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澄清,正确的思想方法加以巩固,错误地加以修正。这种合作交流的时机不要是教师自行设定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结论或一些模糊的认识,想要听取他人意见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澄清时,学生自己在内心产生的与他人讨论交流的需要。如在学习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教师板书出学生自己出的一些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些分数化成百分数,开始学生还很安静,一会儿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心理产生了冲突,教师马上说明:“你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与周围的人商量商量。”还没等教师的话音落下,学生已经热烈的讨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书上的知识被学生在自然而然地讨论交流中掌握了。
三、激励评价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和结果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慈爱的表情,一个温柔的抚摸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儿童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蹲下来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受到指责,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创新能量,而且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为,鼓励学生树立“我能发现”、“我会思考”、“我会创造”的信心。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对自主探索结果的评价,要注意课堂评价运用的科学性,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心中要有尺度,要因人而宜,因问题而宜,张驰有度。所谓因人而宜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态度,针对学生性格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对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回答中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委婉的指出错误所在;对大胆冒进的学生的评价应一针见血激励其多加思考。因问题而宜就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和回答对错的程度,恰到好处的做出判断,对回答问题时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学生应让他们明白错误之所在,否则会贻害学生;对答非所问或回答不着边际的学生应做出必要的指导,引导其深入思考,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达到使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从而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中确立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要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2016年。
[2]王丽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索;主体地位;凸显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达成这种需要,就有利于人体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新课标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做法,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而对于习惯于接受被灌的学生来说,要他们主动起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就必须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使之在新、趣、奇的吸引下主动成为学习者。这样才能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引导学生数学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
一、诱发自主探索的动机
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做出安排、监控和调节,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学习方法的主体就是学生自己。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起点,学生探索的热情往往来源于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解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心地去让学生自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在于数学学习方法与情感的体验与获得。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诱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练习中见到的都是一些规则的立体图形,而生活中有时需要知道一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上我给每一组同学发了一个土豆,要求他们想办法计算土豆的体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量,有的算,还有的学生在静静地思索,他们要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就要他们要综合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好富于探索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有丰富的题材环境。诱发学生认知结构的强烈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猜测的兴趣和验证的倾向。
二、引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学习方式的合作特征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缓和生生和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和疏远的现象,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因此,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十分倡导合作与交流,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可以增强合作的意识,取长补短,在讨论中,学生不但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还要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并进行辨别与比较。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学生心中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澄清,正确的思想方法加以巩固,错误地加以修正。这种合作交流的时机不要是教师自行设定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结论或一些模糊的认识,想要听取他人意见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澄清时,学生自己在内心产生的与他人讨论交流的需要。如在学习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教师板书出学生自己出的一些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些分数化成百分数,开始学生还很安静,一会儿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心理产生了冲突,教师马上说明:“你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与周围的人商量商量。”还没等教师的话音落下,学生已经热烈的讨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书上的知识被学生在自然而然地讨论交流中掌握了。
三、激励评价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和结果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慈爱的表情,一个温柔的抚摸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儿童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蹲下来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的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受到指责,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创新能量,而且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为,鼓励学生树立“我能发现”、“我会思考”、“我会创造”的信心。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对自主探索结果的评价,要注意课堂评价运用的科学性,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心中要有尺度,要因人而宜,因问题而宜,张驰有度。所谓因人而宜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态度,针对学生性格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对胆小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回答中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委婉的指出错误所在;对大胆冒进的学生的评价应一针见血激励其多加思考。因问题而宜就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和回答对错的程度,恰到好处的做出判断,对回答问题时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学生应让他们明白错误之所在,否则会贻害学生;对答非所问或回答不着边际的学生应做出必要的指导,引导其深入思考,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达到使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从而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中确立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要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2016年。
[2]王丽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