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陈善平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小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教学的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就我在数学教学中的想法和作法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在指导思想上,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素质为主,带动创新。学生的智力总有超常、正常、低常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智力正常的占多数或绝大多数,智力超常(聪敏)、低常(较呆滞)的只是占少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以正常智力的学生为出发点,兼顾超常和低常学生;组织数学活动,要以超常学生为骨干(他们多是班干、小组长)去带动正常学生,引导低常学生,也就是说要从大多数出发,以素质训练为主,保证基本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熟悉熟练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训练还包括思想品质方面的训练。具有勤奋好学、意志坚定的品质才会具有创新意识。对于全体学生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而能够有所创新的毕竟是少数,而且也不可能要求每一节课都有学生能创新。我很赞成“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提法。保底就是保双基、保素质,创新不封顶,就是要求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意识、集体合作意识,既要集思广益,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励拔尖。
  二是发展为主,学会探索。有人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我想,如果把全句改为“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首先是知识的容器,然后要学会探索与创新。”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更恰当一些。因为小学阶段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清楚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首先要是知识的容器。过去不大提倡小学生学习中的创新,而仅仅作为知识的容器,那是片面的。不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现在大力提倡小学生要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只有在
  积累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学会探索才会有创新意识,也才能够创新。知识的积累也是发展的,知识发展与智力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只有知识和智力都发展了,才有探索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创新。探索不一定就能创新,而创新必须要学会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发展为主,引导他们学会探索。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的具体作法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探索“凑整”,学会“凑整”。“凑整”包括“凑l0”、“凑100”、“凑1000“等等。在一、二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就开始培养学生“凑10”。例如:9+5,学生数出9根小棒和5根小棒放两堆后,问学生:“把9根加到5根中”和“把5根加到9根中”,哪种做法较简单?“不动9根一堆,把5根加上去”较简单后(让学生掌握“以少加多”的技能),再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方法:(1)从5根中1根1根地加进去得出结果14;(2)从5根中取1根加到9根中等10后还要加4根,10+4等14。让学生初步认识10根一堆可作计数单位10,“凑10”可以简化计算。以后被加数为8、7、6时的进位加法,就让学生探索如何“凑10”。在学习退位减法时,例如:14—9,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较简便,得出先从10减去9,得1,再加上4得5;从而联想到16—8,可以先从10减去8得2,再加上6得数为8等等,并概括出“凡是退位减法都可先从10(在前位上借‘1’)减去减数,把所得的差数加到原有的本位数上去即得出结果”的一般方法。在3个以上加数的加法中。先把个位和为“10”的两个加数相加,如:14+7+6+23=(14+6)+(7+23)=20+30=50,这样不单熟悉“凑10”,还熟悉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三、四年级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探索出“凑‘1CO”’、“凑1000”的方法去简单计算,且各有不同。例如:223+69,就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1)223+69=(223+7).+62=230+62=292
  (2)223+69=(223+70)一l=293一l=292
  (3)223+69=222+(1+69)=222+70=292
  (4)223+69=220;3+60+9=(220+60)+(3+9)=280+12=292
  在学习小数乘法时,让学生记住5×2=2×5=lO、25×4=4×25=100,125×8=8×125:1000,到学习小数乘数时,就能较快地得出0.2×5=l,0.25×4=l,1.25×8=10等等。在学习除法时,也可方便地得出:1000÷8=125,100÷25=4,1÷O.25=4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心算能力,加快运算速度.,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掌握基本的“凑整”技能以后,可以布置如下的练习题,让超常学生能够发挥,正常学生展开思索,低常学生得到启发:
  8+5=(    )=9+(    )=7+(    )=(  )+(    )
  164—97=(  )=164—100+(  )=100—9r7+(  )=(  )+(  )一(  )
  这样做,体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习惯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从低常的依样画葫芦到正常的照葫芦画瓢和超常的没有葫芦也画瓢。这样拆数、凑数的思维和技能,是中学阶段拆项、凑项进行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基础,从小学阶段就进行培养训练大有好处。
  2.培养联想能力。可以这样说,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来自联想。上面已说到的“凑数”中就有联想,从9+1=10到8+2、7+3、6+4、5+5都是10,就是一种联想;从25×4到0.25×4=l,0.25×0.4=O。l也是一种联想。有了联想才会有概括,即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人说:“概括”就是“合并同类项”,知识既有纵的联系,也有横的联系,“合并同类项”就是整理相关知识的系统加以概括。“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大家都熟知,探索创新的突破口正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勤于思维和善于思维。勤于思维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习兴趣、意志、毅力、性格的培养,逐步形成喜欢思索、肯动脑筋、多动脑筋的习惯。善于思维则更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会见效果,从小学二年级起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启发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听课集中注意力,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对照,考试后自我总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改正提高。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良好思维习惯的前提。我的体会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善于思维主要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全面性上,不能追求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为了培养
  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同年级可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即答案不上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去探求不同的答案。前面(一)中已举出两例。又如:(1)24个苹果放在盘子里,每盘至少放2个,有几种放法?(2)36个人作早操,至少排成3行,有几种排法”这类题,学生要对24、36的数作联想,可概括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改变,商也跟着改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增大,商减少”的一般结论,在不知不觉间,给学生渗透了函数思想。(3)在括号内填上数字,使组成的数能被3整除:5(    ),(    )4,(    )
  3(    ).2(  )6(  ),(4)在括号内填上数,使组成的数能被2整除,同时也能被3整除:4(  ),(  )3(    ),2(    )5(    ),(5)将一块长方形木板锯去一只角,余下部分有几只角?(6)已知甲数是27,——,求乙数是多少?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编“乙数比甲数多几倍”、“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乙数比甲数的几倍多(少)(    )”,高年级学生可编“乙数是甲数的{”等等。这类题目,学生的解答会各有不同,可让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解答方法最多,既发展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得生动活泼,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全面性得到了训练。
  3.培养验算习惯和估算能力。一般学生常常是做完题目就合上练习本,不去检查结果是否正确。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结果是否正确做到心中有数,我认为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通过验算,可以避免错误,可以加深对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韵精神。对于多位数的运算,还要让学生先作估算,即对运算结果也有大致的估计,如果计算结果与估算的差距太大,肯定做错了,必须重新计算,然后再验算。对于智力超常和正常学生,必须养成验算习惯,提高估算能力;对于智力低常的学生,可以不强求一律。
  以上看法与做法,是我在教学中逐步体会并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