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 刘正俊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德育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中高考的现实压力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德育教学实效性降低。文章深入研究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德育现状提出建议性措施,以此提高初中德育教育有效性,推动素质教育落实与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初中德育;困境;创新
一、初中生德育现状
1.德育过于知识化
德育知识化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能够将具体内容转化为知识性内容,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难以将德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能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具有系统性与客观性,但是教师将德育工作过于知识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德育价值,由于课堂教学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使学生接收到的德育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德育过于政治化
在当前初中阶段的德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政治课为德育的切入点,认为政治课就是德育课,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德育内容带有政治色彩。此种教学方式,令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牢,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教学方法模式化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德育课程设置时间较短,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不足,导致在德育教学中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而非自主性地融入和感悟,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将德育课程学习视为一种负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学校及教师开始应用分组教学、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挥。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将学生视为道德教育规范和约束的对象,针对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视为“逆反心理”,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认识德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德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扭转自身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实现角色转换,能够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加强德育引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学习中有较好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与发展意识。
2、从教师自身出发,抓好安全防范工作,使学生在微妙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形成正确的人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很好的修养,而去管理学生,学生肯定会有“不服”的心理情绪,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最有吸引力的时候那就是认真工作,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征服他人。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用自己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保障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其次要做好自己的道德建设。初中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形成期,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很容易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看出,教师自身道德教育的良好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以诚实、文明、尊重他人的方式对待人,才能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进而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在模仿中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
3、注重实际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通常是重灌输、轻启发。许多学校在学期一开始时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导,而不知这样的讲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不能起到德育教育的根本作用。因此,如果要建立现代德育观,就应放弃抽象理论的宣讲,用实际需要的各种形式的道德指导和启示来取而代之。比如,可以通过举办“五四”“国庆”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评价,学会承担,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因此,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通过“春耕”“农村采摘”等生产实践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用多角度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打破陈规,追求创新的实践。总之,初中生喜欢参加活动,多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德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并自觉地遵守社会优良的品德。
4、以学生为根本,重视德育活动实效
在组织学校德育活动时,要明确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中心来开展德育活动。德育活动需要给学生带来一些实用性,同时也要从本质上陶冶学生的情操,纠正自己的思想。学校要勇于放弃一些费时费力,耗资巨大的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实际情况,开展高效的德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操。
5、密切关注网络信息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使用电脑。中小学生使用电脑已成为普遍现象。可是网络因为其没有限制性和筛选性,这些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健康的事情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因为现在的网络道德规范机制还没有正式形成,所以如何防止学生在上网时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互联网上的黄色赌博和虚幻的游戏世界可能会让学生沉迷其中。一旦沉迷,就会陷入这个虚幻的世界,人格与心理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对外界的事情充满好奇感,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这些信息所吸引。再加上这个年龄段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互联网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学校和家庭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就可以将网络上的积极的一面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部门可以专门为中学生建立未成年人网络。通过本网站,可以保证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同时还需要联合相关部门打击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和网站,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时间分配。
结语
在初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有关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有效达到“智育”兼“德育”的目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探讨[J].山西教育,2010(11).
[2]张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
【关键词】 新时期;初中德育;困境;创新
一、初中生德育现状
1.德育过于知识化
德育知识化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能够将具体内容转化为知识性内容,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难以将德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能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具有系统性与客观性,但是教师将德育工作过于知识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德育价值,由于课堂教学由若干个教学模块组成,使学生接收到的德育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德育过于政治化
在当前初中阶段的德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政治课为德育的切入点,认为政治课就是德育课,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德育内容带有政治色彩。此种教学方式,令学生对德育知识掌握不牢,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教学方法模式化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德育课程设置时间较短,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不足,导致在德育教学中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而非自主性地融入和感悟,导致德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将德育课程学习视为一种负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学校及教师开始应用分组教学、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挥。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将学生视为道德教育规范和约束的对象,针对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视为“逆反心理”,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中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认识德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德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扭转自身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实现角色转换,能够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加强德育引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学习中有较好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与发展意识。
2、从教师自身出发,抓好安全防范工作,使学生在微妙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形成正确的人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很好的修养,而去管理学生,学生肯定会有“不服”的心理情绪,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最有吸引力的时候那就是认真工作,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征服他人。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用自己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保障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其次要做好自己的道德建设。初中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形成期,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很容易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看出,教师自身道德教育的良好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以诚实、文明、尊重他人的方式对待人,才能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进而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在模仿中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
3、注重实际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通常是重灌输、轻启发。许多学校在学期一开始时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导,而不知这样的讲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不能起到德育教育的根本作用。因此,如果要建立现代德育观,就应放弃抽象理论的宣讲,用实际需要的各种形式的道德指导和启示来取而代之。比如,可以通过举办“五四”“国庆”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评价,学会承担,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因此,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通过“春耕”“农村采摘”等生产实践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用多角度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打破陈规,追求创新的实践。总之,初中生喜欢参加活动,多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德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并自觉地遵守社会优良的品德。
4、以学生为根本,重视德育活动实效
在组织学校德育活动时,要明确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中心来开展德育活动。德育活动需要给学生带来一些实用性,同时也要从本质上陶冶学生的情操,纠正自己的思想。学校要勇于放弃一些费时费力,耗资巨大的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实际情况,开展高效的德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操。
5、密切关注网络信息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使用电脑。中小学生使用电脑已成为普遍现象。可是网络因为其没有限制性和筛选性,这些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健康的事情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因为现在的网络道德规范机制还没有正式形成,所以如何防止学生在上网时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互联网上的黄色赌博和虚幻的游戏世界可能会让学生沉迷其中。一旦沉迷,就会陷入这个虚幻的世界,人格与心理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对外界的事情充满好奇感,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这些信息所吸引。再加上这个年龄段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互联网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学校和家庭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就可以将网络上的积极的一面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部门可以专门为中学生建立未成年人网络。通过本网站,可以保证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同时还需要联合相关部门打击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和网站,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时间分配。
结语
在初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有关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有效达到“智育”兼“德育”的目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对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探讨[J].山西教育,2010(11).
[2]张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