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赵兴富
【机构】 四川省会东县铅锌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的这个数学平台,通过呵斥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想象力等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有效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故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小学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这种学科优势,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呵护好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儿童时期最强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抓住小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就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好奇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推动自我去探索。从历史上的发明可以看出,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莫不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可见,要爱护好学生好奇心,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也是资源。在数学学习实践中,他们因“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呢?有的学生还常把玩具拆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些行为的出现,都始于好奇心。因此,抓住好奇心,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过程引导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是开启思维,启动思考的导火索。而现行小学生,很多不愿意主动质疑思考,常需要教师“教有疑”策略引发触动,才能启动思维。由此可见,思维起源于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个特性,通过创设诱思的问题情境,通过能激思诱问的引导,催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去想。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上。为了达到既化解难点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就应加强过程引导,通过问题情境策略,有步骤地实施引导。首先,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多媒体呈现玻璃容器图片,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紧接着,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就“浮现”出来了。
三、激励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与创新,虽然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但实质却很相似,都是对已有表象的加工。因此,鼓励学生想象,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要构建跟前不存在(或者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想象是利用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成未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想象,科学的创造活动也需要想象。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象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为了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圆面积公式”,我们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分组实验来进行。要求学生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再观察二者形体,找到共同点。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一两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从学生在接近极限思维的过程中,他们想象出了最终结果,继续分下去,圆就接近长方形了,最终就会达到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说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应有所担当,充分抓住数学这个平台,着力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蒋丽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华章,2012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有效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故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小学数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这种学科优势,让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呵护好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儿童时期最强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抓住小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就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好奇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推动自我去探索。从历史上的发明可以看出,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莫不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可见,要爱护好学生好奇心,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也是资源。在数学学习实践中,他们因“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呢?有的学生还常把玩具拆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些行为的出现,都始于好奇心。因此,抓住好奇心,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过程引导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是开启思维,启动思考的导火索。而现行小学生,很多不愿意主动质疑思考,常需要教师“教有疑”策略引发触动,才能启动思维。由此可见,思维起源于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个特性,通过创设诱思的问题情境,通过能激思诱问的引导,催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去想。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上。为了达到既化解难点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就应加强过程引导,通过问题情境策略,有步骤地实施引导。首先,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多媒体呈现玻璃容器图片,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紧接着,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就“浮现”出来了。
三、激励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与创新,虽然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但实质却很相似,都是对已有表象的加工。因此,鼓励学生想象,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要构建跟前不存在(或者对创造者来说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就需要想象。想象是利用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成未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想象,科学的创造活动也需要想象。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象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为了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圆面积公式”,我们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分组实验来进行。要求学生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再观察二者形体,找到共同点。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一两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从学生在接近极限思维的过程中,他们想象出了最终结果,继续分下去,圆就接近长方形了,最终就会达到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说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应有所担当,充分抓住数学这个平台,着力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蒋丽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华章,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