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作者】 李化听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中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生物学科本质上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抽象概念最直观最易理解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实验演示抽象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笔者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一些粗浅体会,现表述如下,供更多的同仁参考。
一、培養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二、优化实验演示教学手段,夯实教学效果
实验演示教学法始终是生物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予以重点优化。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水平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人员必须优化实验演示教学手段,确保实验演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为例。首先,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擦拭干净。其次,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利用滴管向载玻片的中央位置处,滴一滴清水。并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块透明薄膜内表皮,待完成之后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平。之后,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最后,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人员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必须规范自身的操作。尽量保持熟练演示水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关于实验的各个要点。与此同时,在正式演示过程中,教师人员应该做到快慢适中,确保课堂演示效果,防止出现理解偏差问题。
三、激发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实验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实验,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生物八年级上册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就为学生呈现了“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观察”这一主题内容,在实验中专门准备了玉米和蚕豆,培养蚕豆种子逐渐转变为“发芽豆”。在实验开始前一周,教师要首先教授学生培养蚕豆种子的方法,分发给学生蚕豆种子,并让他们自己回家尝试培养。而在培养过程中就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就利用家里的暖炉培育蚕豆种子,而有些学生则将蚕豆种子放在阳光下培育,通过各种办法让蚕豆种子发芽。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精神被完全激发,开展了基于生活化的全面生物实验活动,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活动范围,深化了其生活化内涵,对初中生的学科能力优化很有帮助。
四、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有效实验过程
由于各阶段学生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师设计有效实验过程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对此学科产生学习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拿生物观察植物细胞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植物细胞的组织及各组织不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后,在阶段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后,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出学习小组,并在各小组中准备显微镜及相关植物细胞标本,强调实验操作规范与实验具体步骤。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实际观察植物细胞的组织,不仅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生物实验教学,掌握基本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实验教学的理解,进而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思考,开展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和学生生活之间紧密相连,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展开质疑,通过质疑引发更深层面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84消毒液,是否也蕴含科学知识?它会对病毒和细菌产生怎样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消毒液对细菌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在完成学习之后,也有学生问道:大蒜和生姜是不是也可以杀毒?它们在杀毒效果方面,会存在哪些不同?围绕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生物实验探究。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充分保障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创新思路,并将其集中整理,使学生可以更加开拓思维。例如,在教学“藻类植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迷你小池塘”,组织学生观察水绵的结构,“小池塘”中主要的生物就是藻类,通过显微镜便可观察各种不同的藻类植物。“迷你池塘”的设计就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有的学生选择了透明的玻璃瓶,在其中放入池塘水以及水草,通过阳光的照射观察水的颜色。这一过程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验步骤,并对此进行优化和改善,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
总之,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质。这便要求相关教师认识到“生物实验”的意义,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视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环节,而非应试教育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确立起实验教学理念,借助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生物学科精神,从而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侯志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17(17).
[2] 张雨玲.优化生物课堂实验教学“三部曲”[J].教书育人,2016(19).
[3] 祯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 2018(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抽象概念最直观最易理解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实验演示抽象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笔者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一些粗浅体会,现表述如下,供更多的同仁参考。
一、培養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二、优化实验演示教学手段,夯实教学效果
实验演示教学法始终是生物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予以重点优化。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水平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人员必须优化实验演示教学手段,确保实验演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为例。首先,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擦拭干净。其次,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利用滴管向载玻片的中央位置处,滴一滴清水。并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块透明薄膜内表皮,待完成之后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平。之后,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最后,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人员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必须规范自身的操作。尽量保持熟练演示水平,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关于实验的各个要点。与此同时,在正式演示过程中,教师人员应该做到快慢适中,确保课堂演示效果,防止出现理解偏差问题。
三、激发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实验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全面实验,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在生物八年级上册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就为学生呈现了“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观察”这一主题内容,在实验中专门准备了玉米和蚕豆,培养蚕豆种子逐渐转变为“发芽豆”。在实验开始前一周,教师要首先教授学生培养蚕豆种子的方法,分发给学生蚕豆种子,并让他们自己回家尝试培养。而在培养过程中就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就利用家里的暖炉培育蚕豆种子,而有些学生则将蚕豆种子放在阳光下培育,通过各种办法让蚕豆种子发芽。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探究精神被完全激发,开展了基于生活化的全面生物实验活动,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活动范围,深化了其生活化内涵,对初中生的学科能力优化很有帮助。
四、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有效实验过程
由于各阶段学生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师设计有效实验过程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对此学科产生学习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拿生物观察植物细胞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植物细胞的组织及各组织不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后,在阶段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后,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出学习小组,并在各小组中准备显微镜及相关植物细胞标本,强调实验操作规范与实验具体步骤。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实际观察植物细胞的组织,不仅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生物实验教学,掌握基本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实验教学的理解,进而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思考,开展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和学生生活之间紧密相连,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展开质疑,通过质疑引发更深层面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84消毒液,是否也蕴含科学知识?它会对病毒和细菌产生怎样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消毒液对细菌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在完成学习之后,也有学生问道:大蒜和生姜是不是也可以杀毒?它们在杀毒效果方面,会存在哪些不同?围绕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生物实验探究。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充分保障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创新思路,并将其集中整理,使学生可以更加开拓思维。例如,在教学“藻类植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迷你小池塘”,组织学生观察水绵的结构,“小池塘”中主要的生物就是藻类,通过显微镜便可观察各种不同的藻类植物。“迷你池塘”的设计就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有的学生选择了透明的玻璃瓶,在其中放入池塘水以及水草,通过阳光的照射观察水的颜色。这一过程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验步骤,并对此进行优化和改善,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
总之,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质。这便要求相关教师认识到“生物实验”的意义,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视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环节,而非应试教育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确立起实验教学理念,借助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生物学科精神,从而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侯志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17(17).
[2] 张雨玲.优化生物课堂实验教学“三部曲”[J].教书育人,2016(19).
[3] 祯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