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多姿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添彩
【作者】 谢 峰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我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小鬼当家”,我是这样设计的:帮妈妈完成购买任务!课件出示了牛奶大包装5元500克,小包装5元4杯,舒肤佳香皂一块装3.80 元,三块装9元,牙刷2支装3元,3支装3.80元等商品信息。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学习中发现原来当家除了完成任务外,还能花比较少的钱买同样好和更多的物品。这是为什么呢?看,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了。
牛奶引起的思考:“500克牛奶的价钱是一样的,只不过一种是大包装,一种是小包装。”学生甲自言自语道。
“买大的,因为想喝多少倒多少。”学生乙说。“买小的,因为拿起来方便。”“买大的,因为它的包装是纸盒,喝完可以回收。小包装的包装是塑料的,会污染环境。”学生丙说。答案各不相同,却都有自己的理由。
舒肤佳引起的思考:学生丁说,三块装9元的舒肤佳,能算出其中的一块就是3元,因为9÷3=3元。又因为3.80元>3.00元,所以,我愿意选择三包装的,它便宜。显然,这是用同样的商品比单价。
牙刷引起的思考:2支牙刷3元,1支就是1.5元,买同样的3支只要4.5元,而3支装的要3.8元,说明3支装的牙刷便宜。呦,还能以同样的数量比价钱!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有各种比较价钱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根据教学情况,活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有效学习。
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比静止的学习材料显得更有学习效果。如在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教材中虽然画上示意图,但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由于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有“同向”、“相向”、“相遇”、“速度和”等较多,光凭观察静态的示意图不易理解,教师不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制作成活动的素材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素材理解这些关键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用生活素材要合理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和滥用。同时课堂上还要动态把握生活素材,使生活化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构建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绿色环境,靠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喜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创造并抓住时机,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就一定能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我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小鬼当家”,我是这样设计的:帮妈妈完成购买任务!课件出示了牛奶大包装5元500克,小包装5元4杯,舒肤佳香皂一块装3.80 元,三块装9元,牙刷2支装3元,3支装3.80元等商品信息。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学习中发现原来当家除了完成任务外,还能花比较少的钱买同样好和更多的物品。这是为什么呢?看,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了。
牛奶引起的思考:“500克牛奶的价钱是一样的,只不过一种是大包装,一种是小包装。”学生甲自言自语道。
“买大的,因为想喝多少倒多少。”学生乙说。“买小的,因为拿起来方便。”“买大的,因为它的包装是纸盒,喝完可以回收。小包装的包装是塑料的,会污染环境。”学生丙说。答案各不相同,却都有自己的理由。
舒肤佳引起的思考:学生丁说,三块装9元的舒肤佳,能算出其中的一块就是3元,因为9÷3=3元。又因为3.80元>3.00元,所以,我愿意选择三包装的,它便宜。显然,这是用同样的商品比单价。
牙刷引起的思考:2支牙刷3元,1支就是1.5元,买同样的3支只要4.5元,而3支装的要3.8元,说明3支装的牙刷便宜。呦,还能以同样的数量比价钱!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有各种比较价钱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根据教学情况,活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有效学习。
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比静止的学习材料显得更有学习效果。如在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教材中虽然画上示意图,但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由于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有“同向”、“相向”、“相遇”、“速度和”等较多,光凭观察静态的示意图不易理解,教师不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制作成活动的素材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素材理解这些关键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用生活素材要合理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和滥用。同时课堂上还要动态把握生活素材,使生活化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构建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绿色环境,靠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喜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创造并抓住时机,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就一定能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