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

【作者】 张 平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提高数学作业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应体现因材施教理念,通过分层设计来实施,就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受到作业实践的愉悦和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策略  

  在小学生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统一的作业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的矛盾是其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分解这一矛盾问题,分层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传统作业在作用发挥上效果不明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其趣味性,也让一些抽象思维发展较缓学生感受到力不从心。故而有的学生打上了退堂鼓,把作业看成了一种“负担”。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要让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就应积极担当并发挥作用。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实效就成了众多教师的探索之路。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实效性,就必须优化设计,做到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作业过程看作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让作业充分发挥作用来。
  数学作业大抵上分类两类,一是课堂作业,二是课外作业。无论哪个时段的作业,大都是基于学生自主实践的作业。我们知道,作业主体是学生,不同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能不同学力学生面对同等难度、数量的题目都能达到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就明确指出了“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分层目标,教学中,也只能让学生在不同要求的分层实施中去进行作业实践,才能真正体现这一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此,作业上分层设计、把梯度要求整合其中,才能我们提高作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做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后进生,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做,既对优秀生是一个促进,又能帮助后进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有利于促进他们也能在成功的学习路上“潇洒走一回”。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
  分层设计策略之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实施作业分层的前提,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必需基础。为了不过分增加实践难度,我们可将学生大抵编成三个组,方法主要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和平时成绩来进行了解,从学生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优等生;B层是智力因素较高,但上进心少,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就是平常所说的中等生;C层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属于后进生了。这三类学生是短时性,根据教学内容和难度灵活分组。
  分层设计策略之二:题量分层
  作业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作业数量要适量,不宜过多。任何过量的要求,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使学生信伤失兴趣。因此,分层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我们要做到适量性,每个学力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数量上既要适度,又要在完成时间上差不多。从现行教材来看,每一新课时后,书本上的基本习题都应是课堂规范作业中的必选作业,都是为我们预习或复习数学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落实阵地,我们不可以随意删减。但对于计算题、基本知识点的运用等,我们可以因人而异,从数量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分层要求。那些根据课时知识点设计的一些拓展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做与不做。经常看到教材上一些打着“*”的题目,有许多老师要求全班学生都做,这对于那些中下等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还不如让他们把这点时间花在基本习题的练习上。而对于过分简单的基础题目,我们就没有必要要求优等学生来做,这一类题目,在布置时就直接跳过。
  分层设计策略之三:难度分层
  过高过低都不是理想的作业难度等级,高了,学生找不到成功感,低了达不到智力需求,这两种难度都不利于思维发展,更不能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因此,适可而止这个成语是我们设计分层作业难度的最好诠释。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后进生作业难度适当降低,使之指向于基础目标,确保完成发展目标;优等生增加难度,促使他们在较高的知识平台上发展,努力实现创造目标。当然,难度适当拔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各个学力层次上学生作业的最好设计。
  分层设计策略之四:类型分层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作业可分为必做题(浅显)、选做题(灵活)、附加题(偏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结合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与批判性,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设计“开放型作业”,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则可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当然,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是我们提高作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做法。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题目的综合性问题,适当增强层次难度,通过选做,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对于课后作业的设计,我们还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课前预习工作,这样更能体现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效性了。
  参考文献:
  [1]李梅,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