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福民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成南新区竹林桥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放在首位的,在古代,数学又被称作“算术”,所以可见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性。自从实施新课改一来,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要求中指出:要加强学生在运算方面的实际水平,有效提高数学思维和实际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题海战术
在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中,注重实际效益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寻摸索,以寻求最佳策略为追求目标,牢牢把握以提高学生计算解题能力这一根本目的为宗旨,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对计算能力培养策略这个方面开展详细论述。
一、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基本认知
所谓“计算能力”,指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字开展的相关运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的数值,便可谓“计算能力高”,反之,如果对一堆数值反应不过来,不懂得四则运算法则,或者长时间的计算内得出错误的结果,可以看成是计算能力不行。
由于小学阶段处于起步阶段,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是未知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最初的计算能力教学中,往往采用摆木棒、数手指等方式来教学生进行数的认知。这时候,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去进行充分的挖掘。而计算能力的挖掘少不了教学,但一成不变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还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是必要的。通过教学上的新方式,教师需要去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计算能力,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计算。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电子教学设备,做到数、形结合,幻灯片、视频影像以及游戏互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其中,以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
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际开展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1、注重数学计算理论讲授,打牢学生计算基础
对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要分为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实践运用两个部分,两个知识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知识讲授的时候要做到先后的区分。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讲授总是要提前于知识运用的,因为如果无法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知识运用环节也会产生没有方向和空无所依的问题,那么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将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计算理论知识的讲授是打牢学生计算基础的关键,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打好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简单轻松。
2 创新数学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任何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都需要积极进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进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导学生各种有效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3、营造数学趣味计算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进行数学知识讲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阶段,选择这一时期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计算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将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学习主体、趣味教学课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激发起班级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既能学习到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
4、引导学生勤加练习,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单单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运用还需要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知识的练习。促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慢慢总结出自己的数学计算知识做题经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自我完善中,促进自身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计算教学的阶段
1、口算阶段
口算处于笔算和心算阶段的中介过渡位置,口算相较于笔算而言,只是将笔作为计算过程中的凭借还换为口头计算而不动笔,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是上升一个阶梯的难度和成长。教师需要让学生多练习有典型性的例子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如“61-49等于多少”涉及到退位,而这也是学生容易出现的失误,教师要让学生试着不动笔,而是通过口头的不断复述题目,然后在头脑里进行竖式计算,从纸张变为用脑做草稿。口算相对笔算而言,节省了书写的时间,效率更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当学生逐渐掌握口算这一计算方法时,计算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2、心算阶段
心算阶段是口算发展的高级阶段,心算已经完全过渡到凭借学生的空间和思维逻辑能力进行计算的阶段,而不需要凭借其他外在的东西。同时心算已经能对常规的知识和误区形成思维定势,例如“36+(25-19)等于多少?”在此类连加连减的运算中,学生下意识就知道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再算其他的。同时,心算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学生已经能从简单的加减过渡到乘除,从一百以内的数字运算发展到百千位的运算。心算能力的不断发展是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运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智力水平,提高技能。
3、简算阶段
在数学公式的学习中,一直呈现出螺旋式的学习模式,即知识总是不断反复巩固的,后面学的知识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发展。例如在学习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规则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计算量就会降低,也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因此称之为简算。
4、综合计算
当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时,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解题,同时,也可以熟练地运用多种计算方式进行综合解题。例如在求解方程式时,学生可利用简算的方法进行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在加减过程中遇到数值过大,容易出错时,就可以利用笔算打草稿代替心算,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综合计算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前面的各项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和创新,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学习和计算能力提升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2(09).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题海战术
在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中,注重实际效益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寻摸索,以寻求最佳策略为追求目标,牢牢把握以提高学生计算解题能力这一根本目的为宗旨,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对计算能力培养策略这个方面开展详细论述。
一、学生对计算能力的基本认知
所谓“计算能力”,指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字开展的相关运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的数值,便可谓“计算能力高”,反之,如果对一堆数值反应不过来,不懂得四则运算法则,或者长时间的计算内得出错误的结果,可以看成是计算能力不行。
由于小学阶段处于起步阶段,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是未知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最初的计算能力教学中,往往采用摆木棒、数手指等方式来教学生进行数的认知。这时候,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去进行充分的挖掘。而计算能力的挖掘少不了教学,但一成不变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还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是必要的。通过教学上的新方式,教师需要去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计算能力,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计算。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电子教学设备,做到数、形结合,幻灯片、视频影像以及游戏互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其中,以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
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际开展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1、注重数学计算理论讲授,打牢学生计算基础
对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要分为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实践运用两个部分,两个知识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知识讲授的时候要做到先后的区分。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讲授总是要提前于知识运用的,因为如果无法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知识运用环节也会产生没有方向和空无所依的问题,那么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将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计算理论知识的讲授是打牢学生计算基础的关键,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打好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简单轻松。
2 创新数学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任何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都需要积极进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进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导学生各种有效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3、营造数学趣味计算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进行数学知识讲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阶段,选择这一时期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计算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将数学知识内容与学生学习主体、趣味教学课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激发起班级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既能学习到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
4、引导学生勤加练习,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单单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运用还需要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知识的练习。促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慢慢总结出自己的数学计算知识做题经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自我完善中,促进自身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计算教学的阶段
1、口算阶段
口算处于笔算和心算阶段的中介过渡位置,口算相较于笔算而言,只是将笔作为计算过程中的凭借还换为口头计算而不动笔,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是上升一个阶梯的难度和成长。教师需要让学生多练习有典型性的例子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如“61-49等于多少”涉及到退位,而这也是学生容易出现的失误,教师要让学生试着不动笔,而是通过口头的不断复述题目,然后在头脑里进行竖式计算,从纸张变为用脑做草稿。口算相对笔算而言,节省了书写的时间,效率更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当学生逐渐掌握口算这一计算方法时,计算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2、心算阶段
心算阶段是口算发展的高级阶段,心算已经完全过渡到凭借学生的空间和思维逻辑能力进行计算的阶段,而不需要凭借其他外在的东西。同时心算已经能对常规的知识和误区形成思维定势,例如“36+(25-19)等于多少?”在此类连加连减的运算中,学生下意识就知道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再算其他的。同时,心算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学生已经能从简单的加减过渡到乘除,从一百以内的数字运算发展到百千位的运算。心算能力的不断发展是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运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智力水平,提高技能。
3、简算阶段
在数学公式的学习中,一直呈现出螺旋式的学习模式,即知识总是不断反复巩固的,后面学的知识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发展。例如在学习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规则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计算量就会降低,也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因此称之为简算。
4、综合计算
当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时,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解题,同时,也可以熟练地运用多种计算方式进行综合解题。例如在求解方程式时,学生可利用简算的方法进行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在加减过程中遇到数值过大,容易出错时,就可以利用笔算打草稿代替心算,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综合计算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前面的各项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和创新,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学习和计算能力提升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2(09).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