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审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作者】 谢华军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就此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培养
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作为涉世不深而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是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美感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情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感知美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锐的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没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深入的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初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以已有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发挥想象、思维、表达、鉴赏、等审美创造力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就可以发现,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尝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创设情境,选择美;(2)体会形象,感悟美;(3)比较形象,鉴赏美;(4)完善形象,创造美。
一、创设情境,选择美
审美情境的创设,具有丰富多采的审美因素,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构建审美的心理结构,这就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述意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境。如我在教《春》导入时,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描绘春的佳句的朗读,使教室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淋浴在春光之中。我讲《背影》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文章攀爬月台之情景,令学生热泪盈。这种情景,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鉴赏。
精心选择美的载体,教学时,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美感目标更为集中的内容作载体。一般说来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散文、诗歌、对戏剧是不可多得的载体,除此之外,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也可适当选择,把它作为美的载体。有时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也是审美的载体,如学古诗,可造用《十面埋伏》、《梁祝》、《将军会》等古筝伴读,还可用有关的插图照片、实物标体,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体会形象,感悟美
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如学习《七根火柴》就需要抓住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的动作“擎”、“指”等动作,理解形象的美,内心的美,使这一形象鲜活起来。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那么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教者要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教学中可采用美读激情法。叶圣陶创造了“美读法”,强调时声音节奏美的感觉,设身处地地领会课文的深层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是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由朗诵的节奏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感美,到达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它把主体(学生)、客体(教材)交融起来,产生共振,作用不可估量。不管什么作品,都要把自己的思维、心理活动引向感情。这样才能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基础上,赋予作品丰富多彩,生发不可抗拒的感深力,才能使学生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境。引发情感的桥梁是想象,是读者朗读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将静态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的时空;它可以激发情感,使情感得到激化。在朗读作品体会形象时,应努力让学生加入丰富的想象,这样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达到情理交融,声音并茂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律。这使语文成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必须遵循学生感知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具有共同健康人性——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力求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培养
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作为涉世不深而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是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美感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情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感知美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锐的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没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深入的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初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以已有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发挥想象、思维、表达、鉴赏、等审美创造力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就可以发现,语文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所表达的一切的美。因而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整合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力求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知识的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据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切入点与鉴赏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意趣与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这就需要作为审美主导者角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进而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客体(教材)的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开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美学滋养,寻找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尝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创设情境,选择美;(2)体会形象,感悟美;(3)比较形象,鉴赏美;(4)完善形象,创造美。
一、创设情境,选择美
审美情境的创设,具有丰富多采的审美因素,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构建审美的心理结构,这就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述意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境。如我在教《春》导入时,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描绘春的佳句的朗读,使教室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淋浴在春光之中。我讲《背影》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文章攀爬月台之情景,令学生热泪盈。这种情景,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鉴赏。
精心选择美的载体,教学时,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美感目标更为集中的内容作载体。一般说来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散文、诗歌、对戏剧是不可多得的载体,除此之外,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也可适当选择,把它作为美的载体。有时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也是审美的载体,如学古诗,可造用《十面埋伏》、《梁祝》、《将军会》等古筝伴读,还可用有关的插图照片、实物标体,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体会形象,感悟美
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如学习《七根火柴》就需要抓住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的动作“擎”、“指”等动作,理解形象的美,内心的美,使这一形象鲜活起来。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那么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教者要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教学中可采用美读激情法。叶圣陶创造了“美读法”,强调时声音节奏美的感觉,设身处地地领会课文的深层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是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由朗诵的节奏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感美,到达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它把主体(学生)、客体(教材)交融起来,产生共振,作用不可估量。不管什么作品,都要把自己的思维、心理活动引向感情。这样才能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基础上,赋予作品丰富多彩,生发不可抗拒的感深力,才能使学生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境。引发情感的桥梁是想象,是读者朗读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将静态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的时空;它可以激发情感,使情感得到激化。在朗读作品体会形象时,应努力让学生加入丰富的想象,这样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达到情理交融,声音并茂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律。这使语文成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必须遵循学生感知的心理,使受教育者具有共同健康人性——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力求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