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探析

【作者】 应 虹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下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中,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对于学生未来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推动作用。同时,受社会、学校环境、教学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品德社会课堂逐步呈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对课堂生活化的正确引导,为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意识,助力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则成为当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难题。为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明细生活化地教育改革方向,用正确的思路、方式以及内容等为品德社会课堂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建设路径。
  【关键词】 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创新优化

  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引导小学生对社会、事物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核心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生行为思想建设以及良好性格特征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品德社会课堂的教学融入了社会元素,其教学发展日趋生活化,为了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正确把握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辨析品德课程生活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影响小学品德堂生活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活动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小学品德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重要措施从诞生之初到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实现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措施的完善,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形式规划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方面,从过去形式传统单一、内容简易等特征转变为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的新时期特性,特别是当下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制度改革,促使课堂教学的未来建设方向逐步朝着生活化的建设趋势发展,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品德课程的主要发展历程,影响小学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因素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被划分为社会因素以及教学体制因素两大类。一方面,从社会因素来讲,社会文明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人们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行动意识的形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价值导向作用,而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正是来源于社会,品德社会课堂所体现的正确行为意识以及思想观念是从社会发展变化当中凝练出来的,积极向上、公正公平的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小学品德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来讲,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推广与实践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拥有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是学生拥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行为品行端正、学习意识强烈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策略
  1、情景化教学,扩宽学生视野
  小学品德堂的开展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可以活化课本内容,选取其中最经典的部分,在给学生讲解完基本内容之后,老师模拟情境,让学生真实出演,扩宽学生的视野。比如,老师在讲解《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节内容时,教学难点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明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这个含义,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懂得五十六个民族应该相亲相爱,和睦共处。首先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分别叫什么,以及每个民族有什么特色,然后模拟一个情景让学生出演,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让学生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份和和睦睦的氛围。这个部分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不编排演出的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去发挥,也许是一份微笑,也许是一个拥抱,或者把酒共饮,或者引吭高歌等等,这些行为都能表现出各民族之间的友谊。表演结束之后,老师再进行点评,让学生真正懂得五十六个民族相互团结的重要性。
  2、課堂内容实践化,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教学本身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如果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老师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小学老师在讲解课本内容时,不应该只是对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而应当结合实际,让小学生从课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比如,小学老师在讲解《我爱我的家》这节内容时,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懂得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自己的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爱家爱家人。老师在讲解时,首先告诉学生们家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落叶归根,更何况是人。然后让学生积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有哪些行为是不爱家的表现,哪些行为是爱家的表现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想要爱自己的家应该怎么做,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到家后做一件爱家的事,可以做做家务等等。通过将课堂内容实践化,一点一点积累下来,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3、模拟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客观条件,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程度并不深,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独自完成一件事的成功率很低甚至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家长这样的想法就导致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如果当小学生在独自面对一件事,他们所能解决的能力也就很低。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通过专业知识和生活例子引导小学生对于社会实际具有更深的认识,并且能够被激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4、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学习素材,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与生活实际具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的片段融合进去,在促使小学生能够良好理解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肆无忌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想法和言论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从而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5、生活化的教学要将课堂拓展到生活当中
  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还是在课堂,教师所能讲述的例子十分有限,小学生没有真实经历过,教育的效果还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延长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让课堂教学深入到生活当中。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对生活具有更深的感悟的同时,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也被很大程度的调动。
  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德育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品德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重视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内容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提高认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怀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30).
  [2]张向军.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学周刊,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