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生主体意识引导的“放手”策略

【作者】 陈 浪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90”后初中生处于一种盲目自我而又缺失自我的矛盾焦灼中。初中思想教育的重心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并最终确认自我。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合理使用“着手”与“放手”的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困区,完成做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目标定位,最终实现学生清晰的包括自我成长、人生理想、为人处世等方面自我认识,实现理性自立。
  【关键词】 初中生;自我意识;着手;放手

  一、初中生的主体性分析
  当前,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巨大而且混乱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的结果是,学生形成了一种盲目的自我而又无自我的高度的矛盾焦灼。
  一方面,时代给了学生早熟的机会。因素有二:①社会思想的大交汇、大碰撞,中西方文明融合、交流的深度推进,多元的文化呈现为学生思想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人文背景;②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来临,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迅速普及,使得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和对话、碰撞变得容易,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加快,这客观上为学生心理成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可能。相较以前的年代,学生认识社会大大提前,也相对深刻,由此初中生便更容易不断地形成“长大了”的自我暗示,其主体中心意识会更为彰显。
  另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又处于一种冲动的、盲目的状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压迫式教育、保姆式教育,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即便有“选择”,也是被迫的选择。他们没有离开过“被”,长期处于“被”的结果是,一旦有阳光,他就选择灿烂。看到自己离成年越来越近,他们逐渐显得欣喜和振奋。但是,中国式教育给孩子们真正进入自我管理的空间太小,长期的压迫式教育,使得他们没有自我,缺失了自我审视意识和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太过于单薄,自我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冲动,这种主体意识带着很重的盲目性。
  无疑,这种高度焦灼常常会使初中生迷失自我,引起自我和现实的诸多冲突。初中学生的“叛逆”,家长教育的失效,早恋的日趋严重,对老师的顶撞事件越来越多、学生的盲目“维权”等,大多根由于此。许多老师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了!
  “主体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①。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驯养”一代没有自我的“绵羊”,而是有个性、有创新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当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面对学生的这种冲动的主体中心意识,绝对不能堵!
  教育的艺术说白了就是“疏导”的艺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如何疏。正如流行歌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所唱的那样,“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付出天长久”,班主任在引导初中生主体意识的形中也要学会“着手”与“放手”。
  二、要“放手”,先“着手”
  无需多言,“着手”是必须的,尤其在初中生的冲动又盲目的自我中心意识面前,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意识,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方向引导。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以此作为人格成长底线。
  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实是学生从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老师们就反复在提醒和要求的,但是,冲动的自我意识下,初中学生往往口头上说着“知道了”而在实际行动中则常常或多或少地违背,不能有效控制、监督自己的行为。因此,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底线,并且基于此,帮助学生建立人格成长底线意识。教育者的这一“着手”行为其实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人格发展方向,引导朝向健康、合理的自我意识去发展。就这一“着手”行为而言,是有条件的“堵”下的“疏”。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想法,在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使学生健康地“个性化”。教育者的任务是发现学生个性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并帮助学生将其逐渐消除。在帮助、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切实保持尊重。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要求,从教育效果上而言,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越是“个性化”越明显的学生,通常自我意识越强,也越会坚持自我,教育者越不尊重其个性,越不容易走进其内心,通常也越容易起冲突和对抗。这不仅达不到引导的效果,反而使学生进入更深的自我意识的迷惘中。可行的办法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化行为和想法的产生背景,帮助学生分析其行为和想法的正面、负面的因素,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在教育中多用“你觉得呢”“你看这样是不是好一些”商量性的语气,以使学生感觉对他“长大了”充分尊重,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达成共识,效果会更好。
  第三,帮助学生寻找并确立成长的参照系,形成成长目标。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混乱、盲目,从客观上说,主要是参照系混乱所致。形形色色的个人形象、社会现象、社会思潮不断地涌入学生视野,而学生的辨析能力、自控能力都处于发展中。 成长中,他们不断地参照,不断地修改、调整。这个过程非常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教育者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追求、理想等,根据实际,帮助学生寻找成长的参照系,可以是身边的模范同学,可以是社会上的现金任务,也可以是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将学生的成长阶段化、目标化,帮助其确立成长目标,引导其主体性更健康地发展。
  第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有生存、安全、归属和自我实现的基木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内趋力,每个人都有逐层提高需要层次,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本能倾向。
  从根本上说,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就在于其对自我需要的自觉而清醒的意识增强。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众多需要中,最高级别的是自我实现。因此,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力层次等,努力创设平台,给每个学生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
  第五,力促学生进行反思,强化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教育者要注意通过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强化自我总结和反思,在总结和反思中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形成自省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可以通过“一周反思”、班会课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师生谈话中的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环节等进行。只要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起来,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
  三、“放手”策略的选择
  “放手”绝对不是无作为,相反,它是一种“着手”的策略选择,指的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更健康的发展,教育者顺应学生成长的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从而把该“为”的事做得更好,使“放手”与“着手”起到好处地统一起来。“放手”其实强调的是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是通过有选择地不作为达到更大的有作为。
  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存在类似学生“屡教不改”、教育者被动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弊端,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长期在保姆式教育下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成了被动的教育者,成了教育者在功利目标下按既定规程塑造成一个模子的活物,自我反思、教育能力几乎被剥夺。教育是为了不教育。为了不教育,必须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让他们成为自我成长的主动参与者。
  1、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班干部。班干部能解决的事情,班主任“放手”。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培养班干部,是教育者“着手”行为中依据学生个性、能力层次给学生提供平台的落实方式。在这一“着手”策略的支撑下,班级事务学生尤其是班干部能做好的事情,班主任便应该“不插手”。“不插手”并不意味着不尽职。班主任插手太多,反而束缚了又能力的学生的手脚,缩小了学生施展才华、能力的空间。班主任只要引导学生、班干部及时总好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反思,以及后续工作的调整策略即可。可见,在铺垫做足了的情况下的“不插手”,反而是尽职的表现。
  2、学生偶尔的错误,不是出于主观去违背基本行为、道德规范的,教育者尽量“放手”。
  许多教育者往往犯下一个错误:容不得学生犯下半点错误,学生稍有差错,就狠批一顿,即所谓“恨铁不成钢”。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教育的效果具有延后性。对于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品质良好的学生,偶尔出现错误,绝对是正常的。面对他们出现的不违背基本行为、道德规范的行为,立马进行批评教育,虽然会使学生“牢记”,但同时也必会在他们心理留下阴影。而这类学生,自我管理、教育能力一般都较强了,犯下的错误,他们一般都会自己进行反思,大多能自我改进。采取“放手”行为,反而会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信任我的”的心理暗示,进而更加激励自己,效果也许会更好。
  3、学生活动,教育者尽量“放手”。
  活动是学生最自我的平台,尽量把这个平台完全交给学生。从组织到具体的开展、管理,教育者尽量选择“放手”。不要担心学生把活动搞砸,即便搞砸了,过程仍是属于学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个性得到较好的彰显,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收获了重要的成长。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宣称,“由于老师剥夺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自由,从而使他变得更加奴性,更加懦怯。”②教育者可以做的是:活动正式开始前,听取负责组织学生的设想、计划、组织情况、活动预期等,然后适可而止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活动结束后,听取学生的总结,然后多点多层面地进行表扬。
  “放手”策略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教育规律是一致的。无论“着手”还是“放手”,对于初中生主体性引导来说,都应该建立在对初中生强烈而又冲动、盲目的矛盾焦灼的自我意识的认识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并最终确认自我,帮助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困区,完成做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目标定位,最终实现学生清晰的包括自我成长、人生理想、为人处世等方面自我认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教育实现安心地“手放开”的目标。班主任管理中,我相信“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注释:
  ①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华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
  参考文献:
  [1]徐爱民.《班集体建设中初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书玲.《放手而治:当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兼评主体教育理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
  [3]陈建伟.《放手而治: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班主任》,2004.10;
  [4]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