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作者】 阮家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把握创新的内涵,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追求教学的进度和学生考试的分数,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教学存在着很大危害,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会吸收教师所教的知识,但是并不能自己思考和创新,因此,教师要抛弃这种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内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进行创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课文《找春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课文中说的“小草、小花、树木、小溪”这些之外,还有哪些可以体现出春天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积极开动思维,有的学生会说:“各种小昆虫开始飞起来了。”有的学生会说:“我们的衣服越来越薄了。”有的学生会说:“路边卖烤红薯的爷爷不见了”等,这都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真正地理解创新教学的内涵,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效果,越来越能锻炼我们学生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新教学氛围
  要想进行创新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敢说,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处于一个说一不二的地位上,学生没有自己的发言权,也不敢反驳老师,就更不用说让他们自由发言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成为朋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学生做朋友。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有的小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小蝌蚪第一次碰见鲤鱼阿姨的时候没有认为这是它们的妈妈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发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进度和分数,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做朋友,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创新学习方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战斗在第一线教师努力探索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
  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住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我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对父子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为了救孩子,决不丧失信心在瓦砾堆里挖了三十八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不睡觉,他连双手都被磨破了,甚至血肉都模糊了,还要实现‘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是和你在一起’的承诺,这是一个多么坚韧、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难道这样的父亲还不了不起吗?”另一个学生说:“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14个同龄的小伙伴共有的恐惧,然而只有7岁的阿曼达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在这生死关头,一个7岁的孩子想到先让别人出去,这难道还不了不起吗?”这时又一个学生举手说:“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困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这个孩子在生死关头想到的是他的同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多么令人感动啊!”
  三是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命题的意义,如果不能回答,这就是疑问,就需要探究;其次,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要求学生学会问本文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刚开始时是比较难.如果都能够回答,阅读能力就不错了;不能回答.犹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解决,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第三,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
  总之,创新教学方式,改“教学”为“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学习民主权;创新课堂提问设计、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创新学习方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顺利地应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