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作者】 刘海丽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书育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教书首先要育人。所以教学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力保障。努力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善的教育形式,那么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所蕴含的德育要素,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接下来德育水平提高以后必然也会为数学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最终达到数学与德育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双丰收。在此我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特点谈谈一些想法。
  一、在进行世界观教育中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都认为数学课上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挖掘”数学内容中的辩证法内涵,使学生受到实践、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熏陶。而事实上,数学课并非天天在讲解辩证法,相反,多数时间在讲形而上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形而上学(形式逻辑)的方法问题是数学课的任务。辩证法是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的方法,形而上学的推理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因此,形而上学并不完全是坏东西,相反,它是处理日常事务不可少的知识,只是人们在无限制地扩大使用范围,用形而上学观察“一切”问题,这才是应该反对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责任。首先,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至于数学的价值观,也是数学课堂上常遇到的课题。把数学弄得纯之又纯,掐头去尾“烧中段”,把学生引到完全脱离实际的道路上去,有悖于《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要求。只有完整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二、在介绍数学家的故事中渗透德育
  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将极大地鼓舞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尤应利用这份精神食粮,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励学习。譬如,介绍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介绍杨辉的事迹和成就;开始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对解析几何所做的贡献;利用书本“读一读”的丰富资源……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网络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将收集到的故事编印后分发给学生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充分利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 
  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中渗透德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五、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高中数学是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时时刻刻不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培养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