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作者】 彭小花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应用题教学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所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要多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也就是要仔细的去看,通过观察能完整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我认为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能求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个别不能说完整的同学更是要多加鼓励并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完整,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根据图上所画的,把题意完整的说出来,这样解题就容易多了。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讲到数量关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核心问题就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问题的结构特征。但当前,很多老师不敢讲,生怕“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套用模式,机械学习,抹杀学生的个性”的帽子扣到数学教师的头上。在第一轮教学时,笔者也不敢讲数量关系,结果好多学生碰到应用题就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又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再次教学最基本的简单问题时,笔者就开始详细地讲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了。
例如,一年级(上)中“求两数之和”和“求剩余数”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教材展示了两个情景:“学生游玩图”和“秋季收获图”。笔者在出现主题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画面,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然后找出画面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在第一轮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列出4+2=6时,笔者就往下教学“还有几个向日葵没有摘”的问题了。而在第二次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列出4+2=6时,就追问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把4和2加起来?让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学生答到:“因为要把捉蝴蝶的人数和捉虫子的人数合起来,所以要把4和2相加。”最后问6表示什么?这样追问,其实就是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策略,使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其后继学习服务,真正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思想。
三、必须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数学应用对于数学学习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所谓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例如,笔者在教学题:“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这一问题时,一读完题目,学生都说够了。笔者问:“你怎么知道够了?”学生说:“40个学生,3个老师,一共有43个人,45瓶矿泉水比43个人多,所以够了。”接着,笔者又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列出40+3=43(人),45>43。解答完这道题后,笔者让学生总结是分几步解决这道题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道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列算式,算出一共有几个人。第二步:比大小,矿泉水的瓶数和总人数进行比较。第三步:回答够还是不够。通过这样的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数学模型。以后学生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按照这样的数学模型去解决,从而保持了清晰的思维,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思考方法。
四、有必要构建最基本的知识体系
知识系统化是指:根据分类或因果联系的原则将知识逐步形成一定体系的过程。新教材不专门设置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把它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应用题的出现很零散,跳跃性很大,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学生很难将应用题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很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因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内化和感悟,从而使他们自己发现归纳出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将应用题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的“求差”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2个信息:学校体育室有篮球20个,足球10个,接着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个?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足球比篮球少多少个?足球和篮球相差多少个?篮球减少多少个就和足球一样多?足球增加多少个就和篮球同样多……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求和”和“求差”应用题的基本特征,掌握了解决“求和”、“求差”应用题的方法,还让他们明白了同样的2个信息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由此建立了“求和”、“求差”应用题的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又可以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完善,从而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在贯彻新理念的同时,不能忘了传统的东西,只有将新理念、新方法和传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应用题教学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所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要多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也就是要仔细的去看,通过观察能完整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我认为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能求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个别不能说完整的同学更是要多加鼓励并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完整,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根据图上所画的,把题意完整的说出来,这样解题就容易多了。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讲到数量关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核心问题就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问题的结构特征。但当前,很多老师不敢讲,生怕“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套用模式,机械学习,抹杀学生的个性”的帽子扣到数学教师的头上。在第一轮教学时,笔者也不敢讲数量关系,结果好多学生碰到应用题就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又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再次教学最基本的简单问题时,笔者就开始详细地讲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了。
例如,一年级(上)中“求两数之和”和“求剩余数”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教材展示了两个情景:“学生游玩图”和“秋季收获图”。笔者在出现主题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画面,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些什么,然后找出画面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在第一轮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列出4+2=6时,笔者就往下教学“还有几个向日葵没有摘”的问题了。而在第二次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列出4+2=6时,就追问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把4和2加起来?让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学生答到:“因为要把捉蝴蝶的人数和捉虫子的人数合起来,所以要把4和2相加。”最后问6表示什么?这样追问,其实就是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策略,使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其后继学习服务,真正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思想。
三、必须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数学应用对于数学学习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所谓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例如,笔者在教学题:“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这一问题时,一读完题目,学生都说够了。笔者问:“你怎么知道够了?”学生说:“40个学生,3个老师,一共有43个人,45瓶矿泉水比43个人多,所以够了。”接着,笔者又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列出40+3=43(人),45>43。解答完这道题后,笔者让学生总结是分几步解决这道题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道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列算式,算出一共有几个人。第二步:比大小,矿泉水的瓶数和总人数进行比较。第三步:回答够还是不够。通过这样的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数学模型。以后学生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按照这样的数学模型去解决,从而保持了清晰的思维,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思考方法。
四、有必要构建最基本的知识体系
知识系统化是指:根据分类或因果联系的原则将知识逐步形成一定体系的过程。新教材不专门设置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把它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应用题的出现很零散,跳跃性很大,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学生很难将应用题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很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因此,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内化和感悟,从而使他们自己发现归纳出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将应用题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的“求差”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2个信息:学校体育室有篮球20个,足球10个,接着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个?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足球比篮球少多少个?足球和篮球相差多少个?篮球减少多少个就和足球一样多?足球增加多少个就和篮球同样多……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求和”和“求差”应用题的基本特征,掌握了解决“求和”、“求差”应用题的方法,还让他们明白了同样的2个信息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由此建立了“求和”、“求差”应用题的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又可以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完善,从而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在贯彻新理念的同时,不能忘了传统的东西,只有将新理念、新方法和传统的经验相结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