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 任 敏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始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语文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设条件为学生思考和说话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授课方法因课而异。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宇宙生命之迷》,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星球科幻片引出地球上到底有没有人?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在不计可数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当这一问题出示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结果证明,通过观看——争辩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课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诱发学语文兴趣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赞许和掌声”,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基于此,教师可以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次地课堂发现、探索、获得,一次次地写作,总能获得我如实的评价、赞赏,这对于激励学生永葆学习语文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学习语文保持沉默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
  二、语文课堂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大家都知道作为人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逐渐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的一种形式化,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甚至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压缩了他们想象的空间,把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教条。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朗读,显得矫揉造作,缺乏实际意义。因而,课上学生好像自己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例如有一位老师曾上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课,看似学生读懂了。课后我问了几位学生: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几天他们长出了后腿?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的观察热情,贴近大自然,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没有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我在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解决的方法。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驰骋。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语文观。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三、作文教学要用事实说话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在胡编乱造,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都说:“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在教学中也容易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有的干脆叫学生背上几篇作文,考试时能套则套。抹杀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或多或少还是要通过考试,还要看你的学生考上名校的多少。老师便把一些《儿童作文》之类的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确是作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去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在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先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那么吴缅读了有什么感受呢:1,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2,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3,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再找出吴缅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危险本身有时并不可怕,但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还要通过文字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书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地在心目中勾画出了鲁滨逊的样子,因此,他在日记中郑重地写下这句话:——: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这就是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写读书笔记。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