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鲜爱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循理”策略、“语言参与”策略、“建模”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鉴于计算教学意义重大,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三个有效策略:
一、“循理”策略
“循理”策略就是遵循计算的道理和规律,具体是指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和互动式学习,以及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再借助对算理的理解来总结算法。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算理的指导不到位,就会导致学生在算理不明的情况下死记计算方法,从而严重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例如,34+25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3捆4根加上2捆5根,该怎样加?从“捆与捆加”“根与根加”过程中体会“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从而抽象出“34+25”的竖式写法。
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竖式计算,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同时又为计算法则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二、“语言参与”策略
“语言参与”策略是指学生在明确算理和算法之后的边说边练,“说”是指说算理与算法,“练”是指进行计算练习。语言参与练习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在大声说出算理和算法的同时进行计算,语言要逻辑,能让同学和老师听明白;第二步是不出声,在心里说算理和算法,同时进行计算;第三步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简化心里的语言,最后达到只剩下数字和符号。
在实施该策略时应该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老师根据计算教学的类型灵活应用语言参与策略,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那么计算能力较好的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语言练习的第二个环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第一个语言练习环节中找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做倾听的对象,当出现问题时要随时纠正,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建模”策略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求出结果并验证结果的过程。
例如,初学用竖式计算“68÷4”时,为了避免初商时被除数遗漏了相减过程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每步算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五字诀”(商―乘―减―比―落)的计算过程。即一商,商几;二乘,商与除数相乘;三减,从被减数中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四比,比比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五落,落下一位,继续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采用“建模”策略时,应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所具有的共性,再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进行概括,其建模过程一般为:猜想―验证―概括。此策略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理解、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强,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精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策略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例如: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与整数四则运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练习题计算的数目可以简单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其次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有例题模仿练习,形成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运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先是让学生记住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来强化,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正确率不高,学生的学习计算的兴趣也没了。
总之,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既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智力。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鉴于计算教学意义重大,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三个有效策略:
一、“循理”策略
“循理”策略就是遵循计算的道理和规律,具体是指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和互动式学习,以及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再借助对算理的理解来总结算法。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算理的指导不到位,就会导致学生在算理不明的情况下死记计算方法,从而严重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例如,34+25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3捆4根加上2捆5根,该怎样加?从“捆与捆加”“根与根加”过程中体会“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从而抽象出“34+25”的竖式写法。
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让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竖式计算,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同时又为计算法则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二、“语言参与”策略
“语言参与”策略是指学生在明确算理和算法之后的边说边练,“说”是指说算理与算法,“练”是指进行计算练习。语言参与练习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在大声说出算理和算法的同时进行计算,语言要逻辑,能让同学和老师听明白;第二步是不出声,在心里说算理和算法,同时进行计算;第三步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简化心里的语言,最后达到只剩下数字和符号。
在实施该策略时应该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老师根据计算教学的类型灵活应用语言参与策略,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那么计算能力较好的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语言练习的第二个环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第一个语言练习环节中找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做倾听的对象,当出现问题时要随时纠正,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建模”策略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求出结果并验证结果的过程。
例如,初学用竖式计算“68÷4”时,为了避免初商时被除数遗漏了相减过程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每步算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五字诀”(商―乘―减―比―落)的计算过程。即一商,商几;二乘,商与除数相乘;三减,从被减数中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四比,比比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五落,落下一位,继续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采用“建模”策略时,应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所具有的共性,再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进行概括,其建模过程一般为:猜想―验证―概括。此策略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理解、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强,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精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策略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例如: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与整数四则运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练习题计算的数目可以简单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其次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有例题模仿练习,形成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运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先是让学生记住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来强化,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正确率不高,学生的学习计算的兴趣也没了。
总之,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既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智力。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真正实现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