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 张小芸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立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活动充分、思维活跃的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学生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课堂;高效课堂还是学生学有所获、能力提升的课堂;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创建高效的课堂呢?作为龙河初级中学的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数学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积极创设体验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初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以往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无法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加上课堂氛围乏味、无趣,教学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则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课堂,激发学参加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并在实践中独自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轴对称图形》该节内容时,先向学生展示蝴蝶、松树等图形,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性质:都沿一条直线对折,且两边图形对称、能重合。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或者折叠轴对称图形,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轴对称图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等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优质问题情境,创建高效课堂
  不容否认,课堂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唯一突进,因此,创设优质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初中新课改的一种必备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教师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应该重视概念问题的创建。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在逻辑上都较为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老师可通过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概念的深刻要义。其次,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通过巧设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学会记忆,从而最终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用于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还体现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设计上。通过一些相似性或相反性的系列问题的切入,引入典型例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去思考。并对例题的条件、结论的变式进行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优质问题,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质疑、合作,发散学生的思维
  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重在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精神。为此,新时期,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与此同时,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这才是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正确的教学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地努力,从而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知识点源于生活,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应用。比如,南方很多地区的三角房顶,体现出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平顶房中包含了多个平行图形;马路两边的树木距离体现了平行、等距离等特征[3]。因此,在初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开展相应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1《平均数》该节内容时,在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及相关概念等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更投入到学习中,可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选出若干名学生,采用代号的方式,分别列出其身高,让学生求平均身高;课后,还可让学生对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寻找并收集一些涉及求平均数或运用了平均数知识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自己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动力与决心。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一门实践性、思维性特征均较显著的学科,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比如,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该节内容后,让学生掌握这几种图形的概念及特征,并让对这几种图形的概念、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及有无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与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优质课堂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优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合作的精神,从而真正地构建初中数学优质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