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略谈小学统计观念的培养
【作者】 张俊科
【机构】 资阳市雁江区第八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统计在社会生活、各学科领域及各部门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是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做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三是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统计愿望,进入统计角色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由它所构成的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如,学生要解决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时,想到要用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统计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列举的一个活动:“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从事这一活动时将体会到数据能使自己了解脉搏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情况;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图来表示数据,数据表示出什么趋势,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能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怎样的结论等。
在一个个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会逐步的形成和发展。
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课外活动时,体育委员要领体育用具,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用具各应领多少呢?这不是凭猜测能解决的问题。体育委员要用统计的方法去调查同学们各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再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出喜欢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最后根据这个百分数,确定借各种体育用具的数量。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亲身经历调查、统计、思考、分析、推理等统计活动,得出数据,从而做出决策。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统计意识,形成统计策略
当人类社会进入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时,我们在做任何决策前,都会遇到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大胆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统计意识,形成统计策略。例如,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段时间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统计,让学生分析出哪种家电产品最好销售,哪种家电产品不好销售,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准备多进哪些家电?少进或不进哪种家电?”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统计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数据和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数据和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能力,促进他们统计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让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愿望,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统计价值、形成统计策略,是小学生统计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丰富统计活动的内容,创新统计活动的思路,学生的统计观念才会逐渐形成,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统计愿望,进入统计角色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由它所构成的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如,学生要解决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时,想到要用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统计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列举的一个活动:“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从事这一活动时将体会到数据能使自己了解脉搏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情况;将考虑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图来表示数据,数据表示出什么趋势,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能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怎样的结论等。
在一个个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统计观念会逐步的形成和发展。
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和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课外活动时,体育委员要领体育用具,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用具各应领多少呢?这不是凭猜测能解决的问题。体育委员要用统计的方法去调查同学们各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再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出喜欢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最后根据这个百分数,确定借各种体育用具的数量。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亲身经历调查、统计、思考、分析、推理等统计活动,得出数据,从而做出决策。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统计意识,形成统计策略
当人类社会进入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时,我们在做任何决策前,都会遇到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大胆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统计意识,形成统计策略。例如,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段时间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统计,让学生分析出哪种家电产品最好销售,哪种家电产品不好销售,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准备多进哪些家电?少进或不进哪种家电?”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统计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数据和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数据和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能力,促进他们统计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让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愿望,在活动中经历统计过程,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统计价值、形成统计策略,是小学生统计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丰富统计活动的内容,创新统计活动的思路,学生的统计观念才会逐渐形成,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