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 蒲雪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一立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已刻不容缓,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活动或地理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他总是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关心文学作品的发表和评论,千方百计了解它,熟悉它,学好它。因此,难怪有人把兴趣看做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产生地理学习的动机的重要因素。它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重要作用。
  一、活动导入、形象直观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严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形象地所学的知识。
  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二、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三、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却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不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四、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地理研究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电脑合成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各种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节地理利用电视录像播放《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地球的各种景观地貌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并伴有动感优雅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变地球的呢……”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打开本节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万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性的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联系时事热点、一些诗词句子,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初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问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组织课堂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并因材施教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