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

【作者】 陈建修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这一点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氛围、教师和学生等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共同提高。
  一、营造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
  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二、投入情感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这里所谈的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他的爱、恨才会自然流露,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三、剖析自我,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育大辞典》释义: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如果是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的教师,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优势,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发展;如果是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的教师,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深入剖析自我,不要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学识修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个性。
  四、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地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通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通过对生活实际灵活、充分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构建自主化平等对话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结合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单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实现与学生心灵上的碰撞,为此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交流对话这一教学概念,也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感觉体验,从而展示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必为尊,学生也有自身的主动发言权,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意见相左时,教师不要用自己的主导权去控制学生,而是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化平等对话构建,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彰显自身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吸引着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教师的个性问题”“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教师的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就显示出其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座右铭。但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总而言之,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塑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摸索出最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风格,才是最好的风格。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双赢——自我提升,同时还收获到学生、家长的认可,社会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