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妙招

【作者】 1.甘婕妤 2.向 华

【机构】 1.四川省宜宾市南广路小学 2.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那么对于我们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低年级的朗读要重视教师范读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我在课堂上坚持做的事就是每篇课文都自己亲自范读,当要求孩子齐读课文时和孩子们一起放声朗读。当我停顿时,孩子么也跟着停顿;当我语调上扬时,孩子们也跟着语调上扬;当我拖长声音摇头晃脑时,孩子们也学着我的样子摇晃着脑袋……
  二、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抓好语境基础
  同样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朗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时,我让想当小虫子的孩子站起来朗读,孩子们轻描淡写地读了一遍。我摇着头说:“我怎么没感觉到你们觉得当小虫子不错呢?能再读一遍吗?”这次,孩子们重读了“还真不错”四个字,并放慢的语速。我表扬道:“嗯!从你们的朗读听出来当一只小虫子确实还不错!”后来孩子们争着想读。就这样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抓好人物特点
  1、启发学生读好语气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如《玲玲的画》一文通过写玲玲和爸爸的对话,以及玲玲“满意——哭了起来——笑了”的情感变化,抓住“评奖、弄脏、来不及了”等词语体会玲玲焦急的心情,爸爸的话告诉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语气就会加深对这个道理的理解。教学中我这样启发学生来理解:“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要读出爸爸关心的语气。“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要用高兴的口气读,读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的心情。接下来父女的对话“怎么了,玲玲?”指导学生语速读得稍快,读出爸爸关心的语气。“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指导学生用伤心的语气读,读出玲玲的着急和失望。以上教学重视了对人物语气的准确把握,在有感情朗读中让学生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2、启发学生读好重音 
  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情感意思也就不同。如《蜘蛛开店》一文中蜘蛛寂寞、无聊的程度。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在这句话中,“每天、好、好”等词语都应读重音。我这样启发:(1)自由朗读句子,想一想,(老师问:哪些词看出蜘蛛确实寂寞、无聊得很?生“好”),再问:哪些词语要重读?(2)指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4)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蜘蛛想开店的原因)以上教学,我以把握重音为契机,从而顺利实现对句子情感意思的把握,实现教学目标。
  四、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创设情境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低年级的情感朗读要加强评价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
  总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言语,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