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作者】 熊 洪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综合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将展开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很多的外国文化随之流入我国,甚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这就需要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近几年,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有脱落传统文化的趋势,开始特别注重成绩,忽略了文化的深层而的含义,这对于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是很不利的,阻碍了优良传统文化的发扬。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入优良的传统文化,把民族精神渗透进去,使同学们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进而鼓励同学们发愤图强,给中国的文化振兴打好稳固的根基。
1、将传统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整体的素养为一个学生所展现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内容有很深层的内涵,内容多种多样。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充分的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入优良的民族精神,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帮助同学们拥有优秀的道德涵养。另外,传统文化的渗透亦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辅助同学们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进而加深对自身的认知程度。
1.2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我国的文化。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深厚,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渗入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加强同学们的道德素质,亦能够丰富同学们的眼界,系统的理解传统文化,增加对我们国家的忠诚度。此外,同学们亦能够吸取前辈们的经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2、多种教学措施,有效渗透
2.1借助教材内容
小学是教育的起步阶段,亦是一个人性格和习惯养成的主要阶段,故此,在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仔细筛选、反复考量的,目的就是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故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当中的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教育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先辈的知识精髓,领悟人生道理,提高自身修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2挖掘汉字魅力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比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传承至今,亦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同样是从识字开始,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学习生字的机会,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方而,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而,也可让枯燥乏味的语文文字教学变得生动鲜活。
2.3变换形态增加体验性学习
一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比较倾向于动态、多样的学习形式,教师除了讲授之外,应尽量多的变换学习形态,以保持学生学习情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不都是理论或哲学思想,也有一些是直观或“物质”化的(比如戏曲、书画、建筑、民俗等等),采用讲授法就不如采用体验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吸收。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适时采用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彩色卡纸、剪刀等工具。在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后,我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剪纸图样,教他们一些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果和美术教师在课程上进行协调配合就更好),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设计)来创作剪纸作品,并把他们的作品都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示。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不仅是达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在学习形态上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2.4注意突破教材的拓展教育
教师要认识到,课本只是给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参考,从课本的容量上看,其实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我们语文的教学渗透要围绕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组织,这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限定在课本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我们应该是以课本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带领学生突破教材,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比如在教完《牛郎织女》这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要求他们在课下去搜集更多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我也向学生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大全》《中国神话故事精选》这一类的课外书籍,供他们参考阅读)。过两天,还专门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演讲活动——如此一来,以语文课本的内容为中心点,向外拓展到一个传统文化体系,更多地满足了学生文化需求。
2.5拓宽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应向课外积极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优秀名著故事,不断扩充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多向名著作品汲取精华和营养。例如,我让学生在课下空闲时间阅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成语故事,儿童版的四大名著对原著中的复杂部分进行简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及时写阅读笔记,将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验进行整理,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笔记发现自己阅读书籍时的心路历程,给学生沉淀、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引下,学习的眼光不仅拘泥于课内,同时也可以多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可以使学生的课下时间安排更加合理、更有意义。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好品质,得到智慧的启迪,使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境界实现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堂上,加深对教师讲解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课堂中真正收获优秀文化、提升修养境界。相信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参考文献:
[1]祁晶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5(4).
[2]万亚清.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很多的外国文化随之流入我国,甚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这就需要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近几年,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有脱落传统文化的趋势,开始特别注重成绩,忽略了文化的深层而的含义,这对于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是很不利的,阻碍了优良传统文化的发扬。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入优良的传统文化,把民族精神渗透进去,使同学们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进而鼓励同学们发愤图强,给中国的文化振兴打好稳固的根基。
1、将传统文化渗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整体的素养为一个学生所展现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内容有很深层的内涵,内容多种多样。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充分的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入优良的民族精神,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帮助同学们拥有优秀的道德涵养。另外,传统文化的渗透亦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辅助同学们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进而加深对自身的认知程度。
1.2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我国的文化。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深厚,在小学语文教学里渗入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加强同学们的道德素质,亦能够丰富同学们的眼界,系统的理解传统文化,增加对我们国家的忠诚度。此外,同学们亦能够吸取前辈们的经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2、多种教学措施,有效渗透
2.1借助教材内容
小学是教育的起步阶段,亦是一个人性格和习惯养成的主要阶段,故此,在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仔细筛选、反复考量的,目的就是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故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当中的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教育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先辈的知识精髓,领悟人生道理,提高自身修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2挖掘汉字魅力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比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传承至今,亦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同样是从识字开始,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学习生字的机会,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方而,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而,也可让枯燥乏味的语文文字教学变得生动鲜活。
2.3变换形态增加体验性学习
一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比较倾向于动态、多样的学习形式,教师除了讲授之外,应尽量多的变换学习形态,以保持学生学习情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不都是理论或哲学思想,也有一些是直观或“物质”化的(比如戏曲、书画、建筑、民俗等等),采用讲授法就不如采用体验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吸收。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适时采用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彩色卡纸、剪刀等工具。在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后,我用多媒体向他们展示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剪纸图样,教他们一些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果和美术教师在课程上进行协调配合就更好),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设计)来创作剪纸作品,并把他们的作品都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示。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不仅是达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在学习形态上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2.4注意突破教材的拓展教育
教师要认识到,课本只是给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参考,从课本的容量上看,其实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我们语文的教学渗透要围绕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组织,这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限定在课本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我们应该是以课本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带领学生突破教材,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比如在教完《牛郎织女》这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要求他们在课下去搜集更多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我也向学生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大全》《中国神话故事精选》这一类的课外书籍,供他们参考阅读)。过两天,还专门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演讲活动——如此一来,以语文课本的内容为中心点,向外拓展到一个传统文化体系,更多地满足了学生文化需求。
2.5拓宽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应向课外积极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优秀名著故事,不断扩充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多向名著作品汲取精华和营养。例如,我让学生在课下空闲时间阅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成语故事,儿童版的四大名著对原著中的复杂部分进行简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及时写阅读笔记,将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验进行整理,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笔记发现自己阅读书籍时的心路历程,给学生沉淀、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引下,学习的眼光不仅拘泥于课内,同时也可以多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可以使学生的课下时间安排更加合理、更有意义。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好品质,得到智慧的启迪,使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境界实现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堂上,加深对教师讲解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课堂中真正收获优秀文化、提升修养境界。相信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参考文献:
[1]祁晶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5(4).
[2]万亚清.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