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作者】 肖碧芳

【机构】 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中,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怎样才能深挖学生的学习潜力?怎样的参与模式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这些都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些问题,在此我谈一些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从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为例,虽然这样的问题很普遍,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会有部分学生不会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组员都要说自己的感受。如果不会说,可以跟本组学习最好的同学学习,这样小组合作过程中既有了交流又有了合作,还发挥了优等生的帮带作用。
  二、交给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方法
  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作用就是增加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机会,深挖学生自身的智慧资源,从而实现课堂上学生智慧资源的共享,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只有高效小组使用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超出传统课堂的学习内容,所以合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习惯划分出小组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给学生分配任务的方法,一个小组以4—6人最为合适,以一个4人小组为例,4个小学生小组合作中要有各自的任务。按照展示、讨论交流、汇总的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1、解决谁先说的问题;展示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据小组编号、学习情况等规定)进行或者是按照轮流循环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每一次展示交流展示都会井然有序。2、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明确任务);在小组讨论后,需要对本组交流的内容进行记录,然后筛选,最后得出小组内共性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因为这些内容需要有学生进行记录,所以这就涉及到了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和评价。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收获、代表小组参加班级展示都要有相应的评价,每一项都要有相关的人员负责记录。这样做,最后汇总既能得出每一个组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又可以使评价既全面又清晰,还能督促全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经过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就会井然有序,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就自然解决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仅体现在一次口语交际或者是一篇习作中,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是在逐步提高的,教师教学要遵循这一递进的规律。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理想中的速成或速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一种耐心,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训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生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灵感,保证课堂交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