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风雨中的达人——《苏词二首》教学设计

【作者】 朱 涛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十五路1166号行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选择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两首词,通过诵读指导、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的方法解读诗词,在感悟苏轼的“达人”情怀时,学到面对逆境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 知人论世;意象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初步感知苏词的艺术风格。
  2.用知人论世、意象探究等方法解读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体悟苏轼乐观自信的豁达胸襟和坚持操守的人格之美。
  【教学设想】
  本课设计就整合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两首词《卜算子》和《定风波》,一首咏物抒情,一首叙事抒情。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期,也是他生命的辉煌期。《卜算子》和《定风波》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两首词都写于他刚经历了人生的狂风暴雨,仍处在凄风苦雨中的特殊时期。学生通过研读两首词体会苏轼贬谪黄州时的复杂心境,了解苏轼在黄州的思想转变过程,感受苏轼豪放达观的人格魅力,认识这位“风雨中的达人”。
  【教学重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的方法,把握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会作者被贬黄州时的心路历程。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演讲《笑对人生》自然导入,通过解读“达人”的含义——能力超群的人或胸怀豁达的人,引出本堂课的“达人”——苏轼。
  “达人”之“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板书:旷世奇才
  二、预习成果展示
  1.诵读,再现诗词情境
  大声诵读,酝酿情感,准备展示;可以个人自选一首诵读,也可以小组齐读。
  老师点评展示同学,指导朗诵:
  《卜算子》这首词写于1080年2月。苏轼刚到黄州,有孤独寂寞,也有自喜和自赏。读出情感变化:孤独——伤感——赞叹。《定风波》写于到黄州两年后,诗人的情感已从孤独伤感归于从容——洒脱——淡定。
  2.解疑答惑
  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教师答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引导。
  三、合作探究
  (说明:课前分好学习小组,四人一组,每组学生按学习能力强弱搭配,组长一人。老师提前对小组长进行职责、方法等培训,小组长引领本组谈论、展示。完成探究任务快的小组到后黑板书面展示,根据展示质量,师生一起给予评价。下课前,评出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1.探究方向
  运用学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把握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会作者被贬黄州时的心路历程。
  2.探究提示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卜算子》写于作者初到黄州寓居定慧寺时,词中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物寓怀,表达自己孤傲高洁的志趣。《定风波》写于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自己处变不惊、笑对风雨的洒脱和旷达。这两首词都是苏轼黄州词的代表作,都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或哪一句?为什么?
  3.赏析角度示例:《卜算子》中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只怎样的“孤鸿”?《定风波》上片刻画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最后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众口流传的佳句,你从中得到哪些顿悟和启示?
  四、点拨提升
  1.运用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等方法,把握《卜算子》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片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了残缺之月,疏落孤桐,夜深人静,幽人徘徊、孤鸿盘旋的孤寂、清冷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孤独痛苦的感情。???
  下片用“惊”“省”“拣”“寂”“寞”“冷”等词语描绘出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寂寞寒冷的形象。
  作者虽处境艰难,仍然“捡尽寒枝不肯栖”,全词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又倔强自赏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挫折和苦难仍然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肯轻易放弃自己主张的高洁人格。
  板书:高洁人格
  2.两年后,苏轼的心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定风波》,方法同上。
  上片描绘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佳句赏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也好,雨也好;阴也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好,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宠辱皆忘,无所谓得失的淡定与从容。   
  结合两首词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梳理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老师总结提升:孤独伤感——从容淡定
  板书:旷达胸襟
  五、感悟苏轼
  完成探究学案“感悟苏轼”一项:用你最擅长的形式抒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以是一副对联、一首小诗、一段话或一幅画等等。)
  六、拓展提升:苏轼“风雨中的达人”的人格魅力
  1.举出苏轼作品中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类似的乐观豁达的句子: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2.苏轼评价王安石:“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也是对作者自己最好的评价
  板书:高风亮节
  七、课堂总结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苏轼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来到黄冈,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奋起,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进而走向创作的高峰,不愧是风雨中的达人。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苏东坡传》
  [2]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3]方方 《喜欢苏东坡》
  [4]《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郭杏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8
  [5]《“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东台中学 徐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