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邓碧书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德育渗透;探索;实践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从上文我们得知,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本人将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数学人才,从小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因而找准在数学中的德育渗透点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会是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有力的渗透点。
因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主要有听课习惯、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总结习惯等,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获得发展;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遵循学生心理特征,恰当运用方法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陶冶情操法
数学材料中的很多原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创设情境,还原背景,感悟理解,情感共鸣。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
3、实际锻炼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又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应用于房屋人字架、自行车的车架;利用平行四边形可变性特点应用与活动的车门、商店门;运用比例分配知识调配药液、混凝土等等。还可以介绍华罗庚等数学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卓越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大纲》
[2]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李建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
[5]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德育渗透;探索;实践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师:你真是一名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对。
从上文我们得知,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本人将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数学人才,从小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因而找准在数学中的德育渗透点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会是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有力的渗透点。
因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主要有听课习惯、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总结习惯等,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获得发展;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遵循学生心理特征,恰当运用方法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陶冶情操法
数学材料中的很多原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创设情境,还原背景,感悟理解,情感共鸣。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
3、实际锻炼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又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应用于房屋人字架、自行车的车架;利用平行四边形可变性特点应用与活动的车门、商店门;运用比例分配知识调配药液、混凝土等等。还可以介绍华罗庚等数学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卓越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大纲》
[2]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李建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
[5]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