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陈 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红星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常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本文从情感、诱思、学习、认知冲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
赞可夫曾经说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情境策略,无疑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其集趣味性、诱思性、情景性和煽情性于一体,以境载趣、寓问、催情,把学习变成一次次愉悦的发现、探究行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高效的。而实践也证明,其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之路的不可或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于激发学生求欲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都是有帮助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出了这样几种创设方法。
一、运用情感,创设民主和谐情境
情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走近学生、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在师生间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情境中、心理安全与自由中获得真知。
民主和谐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从细节做起,从日常接触做起,不仅要有亲切的语言,会表意的眼神、表情,还要有关心他人的实际行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你的关心与和蔼。特别是步入教室的初印象,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二、诱发思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有疑”理念的有效落实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篇文章都是由词和句组合起来的,而关键词句不仅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且关键的词和句就是文章中的眼睛。学生就要通过这些眼睛来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质疑,从而有效推动教学进展。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们就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美丽月夜一段中的词。当学生找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碧”时,我们又引导学生概括,最扣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老师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这一段话中的词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美的情境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画,但对双目失明的阿炳看得见吗?虽然看不见,但他听得见,他会回想起些什么呢?”显然,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阿炳的生活,同时达到师生有效地进入教学课堂,激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搭建平台,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我们知道,教学中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才会常思考,常思考才会常创新。如此的教学,就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在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设计的问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时间、探究的机会。
四、揭示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所谓矛盾,主要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已有经验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教学中,我们就以此来设计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样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探究欲,以通过探究来释疑解惑。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桑娜既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那两个孩子抱回家,但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自然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来展开认真的阅读与积极的思考,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层层深入,这样的探究是主动而积极的。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母爱的伟大、人间的亲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只要适合本班学情、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才是最好的,但需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深入理解文本,更需要教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所以,我认为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基本功做起,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借鉴、总结,多积累情境创设的方法,“克弊扬长”,力争情境创设为语文教学推进高效优质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任军芬,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浅谈[J].学周刊,2011年。
[2]李盛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北方文学,2011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
赞可夫曾经说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情境策略,无疑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其集趣味性、诱思性、情景性和煽情性于一体,以境载趣、寓问、催情,把学习变成一次次愉悦的发现、探究行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高效的。而实践也证明,其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之路的不可或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于激发学生求欲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都是有帮助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出了这样几种创设方法。
一、运用情感,创设民主和谐情境
情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走近学生、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在师生间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情境中、心理安全与自由中获得真知。
民主和谐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从细节做起,从日常接触做起,不仅要有亲切的语言,会表意的眼神、表情,还要有关心他人的实际行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你的关心与和蔼。特别是步入教室的初印象,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二、诱发思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有疑”理念的有效落实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一篇文章都是由词和句组合起来的,而关键词句不仅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且关键的词和句就是文章中的眼睛。学生就要通过这些眼睛来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质疑,从而有效推动教学进展。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们就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美丽月夜一段中的词。当学生找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碧”时,我们又引导学生概括,最扣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老师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这一段话中的词语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美的情境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画,但对双目失明的阿炳看得见吗?虽然看不见,但他听得见,他会回想起些什么呢?”显然,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阿炳的生活,同时达到师生有效地进入教学课堂,激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搭建平台,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我们知道,教学中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才会常思考,常思考才会常创新。如此的教学,就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在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设计的问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时间、探究的机会。
四、揭示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所谓矛盾,主要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已有经验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教学中,我们就以此来设计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这样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探究欲,以通过探究来释疑解惑。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桑娜既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那两个孩子抱回家,但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自然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来展开认真的阅读与积极的思考,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层层深入,这样的探究是主动而积极的。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母爱的伟大、人间的亲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只要适合本班学情、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才是最好的,但需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深入理解文本,更需要教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所以,我认为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基本功做起,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借鉴、总结,多积累情境创设的方法,“克弊扬长”,力争情境创设为语文教学推进高效优质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任军芬,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浅谈[J].学周刊,2011年。
[2]李盛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北方文学,2011年。